字體大小:

腦血管性癡呆

癡呆是指原本意識清晰的人,由於各種疾病,最終導致腦神經功能衰退。可由於腦細胞變性、血管性、腫瘤,外傷,感染,遺傳和代謝等多種原因所致。如彌漫性大腦萎縮症(Alzheimer disease)、腦葉萎縮症(Pick disease)、腦血管性癡呆、腦腫瘤、慢性硬膜下血腫等等。但這裡著重在腦血管性癡呆。

腦血管性癡呆又稱腦動脈硬化性癡呆或多發性腦梗塞癡呆。發病是因一次或多次腦梗塞造成腦組織損害,腦組織體積減少,導致腦功衰退而產生癡呆。臨床表現是起病較快,呈波動性或階梯樣病程,伴有神經系統症狀,如記憶力、計算、定向、判斷等障礙,常同時伴有情感障礙及行為異常。

診斷上可見癱瘓、步態障礙、說話障礙、吞咽困難、動作緩慢、尿便失禁、強哭強笑等,這都可能出現,常有既往有腦梗塞病史,以後出現神經心理功能障礙,表現有語言、運用、認知、情感、抽象思維、計算力及注意力等障礙;常發現病人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及明顯的動脈硬化等危險因素,核磁共振,甚或是電腦斷層,可見腦內有血管病變。

西醫對於血管性癡呆的治療原則是使用腦血管擴張劑和腦代謝劑。中醫將腦血管性癡呆歸在中風、癲証、鬱証、善忘、癡呆、文癡等範疇。中醫學認為癡呆病位在腦,與腎、心、脾諸臟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人至老年,腎精枯衰,無以化生氣血,精虧血少,腦髓空虛,神明無主,而成為本病的發生內因。早期首先表現為肝腎陰虧,繼則脾腎陽氣虧虛,清陽不升,腦失所養,而表現為精神萎糜不振,頭昏目眩,耳鳴耳聾、健忘,判斷、計算、識別等能力減退。脾腎陽氣虧虛,痰濁內生,導致氣滯血瘀。本病若遷延日久,腐肉乃生,褥瘡乃成。脾腎日虧,元氣衰敗,猶如油盡燈滅,勢難挽回。

中醫治療以活血補腎化瘀祛痰為主,重視補脾腎。常用藥物有如菟絲子、熟地黃、巴戟天、丹參、浙貝母、人參、天門冬、辛夷、膽星、半夏、遠志等。病人在患病後,往往出現性格改變、孤僻、多疑、懶言倦臥、行為幼稚、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所以應進行肢體功能及語言功能的復健,保持與外界聯繫,多參加集體活動,讀書,看大紀元時報、聽音樂,活躍思維,增進記憶。同時要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以養其形,不妄作勞,以安其神」。飲食以清淡且富於營養的食物為佳,多吃新鮮蔬果,保持大便通暢;保持心情愉快,忌憂思惱怒悲傷,最大限度的保護大腦神經原的數量及功能,預防癡呆的發生。

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本文作者: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