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失智症知多少?


郭名釗 醫師
79歲的鄭老先生原本是位有點脾氣的老人,從3~4年前起,經常會頭暈、跌倒。最近1年膝蓋開三次刀,變得情緒不穩、失眠、事情看不順眼就怒罵家人。平時看高血壓的醫師開安眠藥給他服用,過了1~2週,他變得多疑,說家人為了財產而謀害他、家人偷領他的錢去花用、在飯裡下毒要謀殺他,甚至把太太叫成外勞、把兒子叫成弟弟。此後,鄭先生變得比平常話多,經常抒發對政治的不滿,看政論性節目時激動大叫。後因攝護腺肥大,住院接受內視鏡刮除術。住院期間,他變得更愉悅亢奮、話滔滔不絕一直講、會說些旁人無法理解的話,變得比平常大方;有時又變得憂鬱向家人交待遺言。同時他還開始出現下肢無力,認不得自己身處何方的情況。後來,他情緒由躁轉鬱,出現明顯低落心情、活力減退、食慾變差、常想到死亡、抱怨身體病多、無價值感、對家人有愧疚感,甚至出現自殺意念。後來鄭先生一直被當成躁鬱症治療,但效果不好。

後來鄭先生的家人經朋友介紹,轉到老年精神科評估,安排頭部電腦斷層,顯示有腦室澎大、皮質萎縮的現象,懷疑是正壓性水腦症而轉神經外科,經分流手術治療後,K先生的認知功能改善,步態較穩定,情緒也變得平穩。

像上述的症狀,和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氏症的臨床表現不太一樣,很容易被誤診和延誤治療。失智症指的是一種心智功能的喪失,包括思考能力、記憶力、判斷力、組織能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注意力、定向感等等。失智症並不是指單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候群。造成失智症的病因,包含各式各樣的內外科、神經科疾患。當失智症症狀惡化時,患者的情緒、行為及人格都會出現異常的變化。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正常的老化也會出現輕微的記憶力變差、忘東忘西,但失智症患者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出現明顯障礙。

失智症的發生主要來自大腦神經細胞的損害,以致無法執行正常的心智功能,包含儲存記憶的功能。最常見的原因是阿茲海默氏症,約占了所有失智症候群的五成左右,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其次是血管性失智症,導因於腦血管梗塞或出血(中風),占了所有失智症候群的二到三成。其他原因,還包括了亨丁頓氏舞蹈症、多發性硬化症、皮克氏病(Pick’s disease)、路易小體疾病(Lewy body disease)、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正壓性水腦症、維生素B12缺乏症、葉酸缺乏症、甲狀腺疾病等等。

失智症有很多的症狀,也會隨著時間的進展,症狀變得越來越嚴重,影響生活功能甚鉅。常見症狀如:對近期發生的事件、人時地物的回想有困難;判斷力變差;簡單的穿衣步驟都會弄錯,也不會隨天氣冷熱換穿合宜衣物;難以依照指示行動,例如付帳單、購物、按時服藥、準備餐點等日常瑣事;對周遭發生的事情失去興趣、漠不關心、遠離人群,減少對日常活動的參與度;有些病人出現精神病症狀,如妄想、言談混亂、視幻覺、聽幻覺。後期甚至無法自行如厠、進食、步態不穩定、易跌倒,大小便失禁、連家人都不認得等。

失智症患者的功能逐漸退化,整個病程約8∼20年,平均約10年。也會隨著不同病因造成的失智症有不同的病程,例如血管性失智症,是在中風後有明顯功能的退化,但症狀或功能程度可以維持一段長時間無明顯變化,直到再次中風。

失智症家屬或親友,可以將上述症狀的變化告訴精神科或神經科醫師,再由專業的醫師從病史、身體檢查、抽血檢驗、腦電波圖、腦部影像學檢查(電腦斷層掃瞄或核磁共震影像)、神經心理測驗等方式,進一步評估,以正確地診斷是否為失智症。

除了少部分原因的失智症為腦細部可逆之變化(約占15%,如正壓性水腦症、維生素B12缺乏症、葉酸缺乏症、甲狀腺疾病等原因造成之失智症候群),可以加以治療外,大部分的失智症都沒有可治癒的方式。不過,目前醫學上已開發出幾種可以延緩失智症退化的藥物,可以維持其日常生活功能的表現。如Donepezil、Galantamine、Rivastigmine,可以在失智症輕度到中度時使用;而Memantine則是用在中重度的失智症患者。過去認為藥物對重度失智症的治療效果不佳,但這幾年的研究,Donepezil、Memantine仍有些許療效,故健保局也開始給付部分重度失智症的藥品。

大部分的失智症原因都沒有特殊的預防方式,除了血管性失智症,可以從預防腦血管疾病方面著手,例如減少抽煙、預防三高、維持理想體重、建立規則運動的習慣。也有研究初步顯示地中海式飲食(以蔬菜、不飽和脂肪酸、魚類為主的飲食)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

對失智症的家屬而言,最重要的是了解失智症患者已經無法對其行為和情緒負責,這是因為腦神經細胞損害後所致,因此千萬不要和失智症患者生氣。要知道照顧失智症患者是長年的辛勞,安排好患者的生活方式,確保其安全和受到妥善的照顧。同時也不要忽略了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或主要照顧者本身的身心狀況,要懂得為自己安排喘息的時間空間,也要定期和其他失智症患者家屬團體接觸,了解可利用的資源及分享心情,以免在長期的身心壓力下,自己的健康也出現狀況。
本文作者:花蓮醫院身心科主任 郭名釗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