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認識「慢性腎臟病」~~贏得「腎」利人生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人類壽命延長,「慢性腎臟病」已是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的重要健康威脅之一,也是全球醫界關注的課題。在台灣,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資料,「腎炎、腎症候群及腎性病變」近年來ㄧ直在國人十大死因之列。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台灣民眾「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約為11%,也就是說,平均每十人中,就有一人罹患「慢性腎臟病」,進而推估全國約有二百多萬名患者。然而,卻僅有約一成的民眾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疾病,高達九成民眾完全不知自己腎臟已出了狀況而延誤診療;這或許是台灣尿毒症發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腎臟是身體重要的器官,主要功能是過濾和排除體內代謝廢物和毒素,並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及酸鹼的平衡,可說是人體的「汙水處理廠」。如果腎臟因各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長期發炎、不當藥物使用等影響,或因尿路阻塞(如腎結石)遭受破壞,導致其結構或功能產生永久性病變而無法恢復正常,我們就稱之為「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目前臨床上,我們將「慢性腎臟病」依其殘餘腎功能分為五期:期數愈高,疾病嚴重程度愈嚴重;第一至三期是輕度到中度腎功能衰竭,第四期已是重度腎功能衰竭;而第五期則是末期腎臟病變,通常病人需開始透析治療或腎移植才能維持健康。

因為腎臟有很強的儲備能力,「慢性腎臟病」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往往會被忽略,民眾經常已罹病卻渾然不知,往往到了第四、五期才出現明顯不適,因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所以「慢性腎臟病」可說是一隱形的健康殺手。因此民眾應隨時注意自己是否已有「慢性腎臟病」的五大警告徵象,就是「泡、水、高、貧、倦」--泡泡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貧血與倦怠等五項症狀;如果發現有上述五項症狀,而且病因不明,應該立即尋求腎臟專科醫師,進行詳細的腎臟功能檢查。

一般民眾要腎臟保健,平日飲食應該注重「三少」:少糖、少鹽、少油;同時要「三多」:多吃蔬菜、多食用纖維、多喝開水;生活習慣要強調「四不一沒有」:不熬夜、不憋尿、不隨便服用藥物及偏方、不抽菸,同時要避免有鮪魚肚(肥胖)。

「慢性腎臟病」的六大高危險群--糖尿病、高血壓、高齡長者(>65歲)、蛋白尿、有腎臟病家族史、長期服用藥物者,如果現在還沒有腎臟功能不良的警訊出現,也應該每三個月做三項檢查--量血壓、尿液檢查、驗血中腎功能指數(肌酸酐),我們簡稱為「護腎檢查三三法則」,可以提早發現問題,確保健康;如果不是高危險群患者,則建議50歲以上民眾至少每年做一次尿液檢查。

有糖尿病的「慢性腎臟病」病友應積極控制血糖,糖化血色素維持小於7 %;如果同時有高血壓者,血壓應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若蛋白尿排出每天大於1公克,則血壓須更嚴格控制。有不明蛋白尿病因的患者,應與腎臟專科醫師討論,若有需要則考慮做腎臟切片,並接受類固醇或免疫制劑治療。

由於「慢性腎臟病」對民眾健康影響甚大,所以必須從「認識、檢查、預防、治療」等四方面來改善。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可以早期治療,延緩腎臟功能惡化速度,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作者小檔案

陳俊吉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國防醫學院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
三軍總醫院腎臟內科總醫師、主治醫師
三總澎湖分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
三總基隆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
內科、腎臟科、老年醫學專科醫師

專長:
一.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及各類急、慢性腎臟疾病及相關併發症(整體照護)。
二.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治療、腎臟移植後照護。
本文作者:三總基隆院區腎臟內科 陳俊吉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