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改變生活型態,調整飲食,揮別「小胖」

小騰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感覺自己從二年級起,就長的比同學們胖,常被同學「小胖」、「小胖」的叫著,叫得他覺得很不好意思。最近學校健康檢查更令他嚇了一跳:一年半內體重增加18公斤。連爸媽也很困擾,於是帶著他來到門診求助。

醫師問了他的飲食、運動、睡眠、排便等狀況:三餐飲食正常,沒有吃零食或喝飲料的習慣,大部分都是喝水,每週打1次羽毛球。理學檢查的結果:身高154.3公分,體重則是67.5公斤,介於同年齡層的前2.5%以上。身體質量指數是28.42。小騰的家族中,爺爺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爸爸則有高脂血症,外公外婆也有高血壓。爸媽很擔心,再這樣下去。小騰是不是將來也會有一堆慢性病?

何謂兒童肥胖?
目前只有成人肥胖有明確的定義,至於兒童肥胖各國標準尚不一致,基本上,肥胖被定義為在生長曲線圖上體重對身高超過90%以上或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120%以上就是肥胖。衛生福利部也提出臺灣地區各年齡層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及肥胖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標準值可供參考。

兒童肥胖的影響
兒童肥胖是很多疾病的危險因子。身體上會影響每個器官,引發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動脈血管硬化;新陳代謝疾病,如高脂血症、高尿酸、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如脂肪肝、膽結石、肝炎等;也可能造成睡眠呼吸中止、骨頭變形等,甚至引發癌症。心靈上,肥胖造成小朋友在同儕中遭排擠,可能造成沮喪及缺乏自尊,影響人格發育。肥胖造成的深遠影響不可小覷。

兒童肥胖的原因為何?
肥胖的問題可能與生物因素、環境、生活型態等因素都有關係,但基本上仍以飲食習性不良、身體活動不足的生活型態占大多數:
1.遺傳基因。
2.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生長激素缺乏、或是腎上腺皮質醇過量。
3.中央神經系統病變:如下視丘病變。
4.母體懷孕因素:如妊娠糖尿病。
5.心理因素:如以吃做為處理壓力或挫折等情緒問題的方式。
6.生活型態因素:如高油脂飲食、身體活動量過少、久坐的活動(如:看電視)睡眠不足
等。
7.生活環境:如家庭的烹調方式以高糖、高油的方式處理。
8.使用藥物:如類固醇。

兒童肥胖門診醫師會做哪些檢查?
為預防肥胖的併發症及長大後更多的慢性病,懷疑自己的寶貝有肥胖問題,即應前往醫院門診求助。醫師會做詳細的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病史如:過去病史、出生史、甚麼時候開始胖、家族史。理學檢查如:身高、體重(製成生長曲線圖)、血壓、腰臀圍、有否因胖而產生黑色紋路、扁桃腺是否肥大、多毛等情形。

透過以上找尋肥胖可能的原因,也試著探索是否為內分泌問題、先天或後天下視丘的缺陷、基因問題、最近有無使用影響食慾的藥物等。醫師可能檢驗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尿酸、游離胰島素、甲狀腺刺激素、腎上腺皮質醇等濃度,並安排手部X光來確認骨齡。若理學檢查與基本檢驗大致正常且排除可能的疾病後,可試著由飲食及身體活動習慣改變,來控制肥胖,並篩檢肥胖的併發症。

兒童肥胖怎麼治療?
什麼樣的兒童要治療呢?體重在同年齡95百分位以上即可考慮治療,若在同年齡85百分位以上,伴隨高血壓、高血脂、或血糖耐受不能者,也可以開始治療。治療目標為預防以後長大會變成真正的胖子。

非藥物治療是小兒肥胖的基礎,總要當成第一線的治療法。包括飲食治療、行為治療、運動治療等,都對小孩肥胖控制有幫助。注意的是要全家一起來,有了家庭的支持減肥才易成功。飲食要注意減低甜食或高卡路里食物,如可樂、果汁、雞塊、薯條、漢堡等。運動治療則是鼓勵全家一起運動,多活動身子如走路、做家事等,少看電視電腦,就能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

生活方式的行為改變需要有認知的加強、自我監測、設定目標、以及成功改變的獎勵系統,任何一個步驟不足都會導致前功盡棄。

肥胖治療成效不彰的原因常是缺乏持續治療與追蹤。很多家長第一次帶著兒童前來求醫,初步排除擔心的疾病後,總覺得沒有關係了而不再規律追蹤。反而造成孩童的持續肥胖,引發慢性病。

兒童肥胖的治療目前仍以非藥物治療為主,若非藥物治療無效,才須與醫師討論、仔細評估是否需藥物治療。

結論
俗諺:「小時候胖不是胖。」但在垃圾食物充斥、生活步調繁忙、缺乏運動的今日社會,卻是將來成人肥胖甚至疾病的開端。預防兒童肥胖,需要從個人、家庭、機構、社區及健康照護政策四個層次來實行。照顧者深深影響著兒童的行為與飲食,鼓勵家庭提供適當的飲食、促進家庭成員從事運動、及增加日常活動。老師及學校也應該提供充足的知識、活動空間與時間,如此共同配合才能面對肥胖的威脅。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家庭醫學科醫師 江至祥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