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那些名醫教我的事

案例:每次尿液檢查都有血尿,醫師一直說不用治療,這樣下去會不會變成尿毒症?
張小姐32歲,職業是國小老師,平時很注重身體的保養,喜歡看保健雜誌及書籍。最近天氣變化較大,她患了感冒,於是到家醫科就醫,拿了感冒藥,順便做了健康檢查。這一次,張小姐的檢查報告又出現血尿,令張小姐十分困擾。因為她曾在書上看到,潛血反應的觀察結果中,有3顆以上的紅血球殘渣,就是有顯微性的血尿,必須繼續追蹤。

「吳醫師,每次我的健康檢查都確定有顯微性的血尿,紅血球殘渣高達7∼8顆,以前醫院的醫師都說不用治療,我也不以為意。但這一次檢查,結果竟高達20顆,醫師還是說不用治療,我真的很擔心,這樣下去,難道不會得尿毒症嗎?」

A:如果只是單純有血尿,的確不用治療
尿液中如果有血,但沒有尿蛋白,也沒有全身性疾病或泌尿道系統的結石與腫瘤,僅為單純的血尿,就可能是腎絲球腎炎中最常見的「IgA腎病變」造成的血尿。IgA腎病變尚無特效藥,初期通常無特殊療法,患者應避免過度勞累、預防感冒且不要做劇烈的運動。除非尿蛋白指數較高,才需多加注意,建議和主治醫生討論,看要不要做腎臟切片檢查或藥物治療,以控制病情,避免轉變成慢性腎衰竭,甚至惡化到尿毒症。

案例:換腎需要什麼條件?有風險嗎?血型不符也可以換腎嗎?
「蔡醫師,你也來散步啊!」有一天我和太太去公園散步,突然聽到熟悉的聲音,原來是我之前的患者,曾在洗腎中心透析5年的林伯伯。

70歲的林伯伯臉色紅潤、講話中氣十足,看起來充滿活力,誰也不知道,他曾經是領有重大傷病卡的腎臟病患者。4年前,他接受妻子捐贈一個腎臟,在台北市某醫學中心換腎成功。多年來,林伯伯遵從醫囑:定期量血壓,每天早睡早起,不碰菸酒,飲食少鹽、少糖、多蔬果,並且定期運動。如今看來,林伯伯不只很健康,還很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他每天清晨4點半就起床到公園健走,白天有空會去圖書館讀書、充實知識,有時陪妻子去買菜、看畫展,還報名上社區大學的電腦課程。

記得5年前,林伯伯的太太問我:「蔡醫師,聽說現在換腎成功率很高,我想換腎給我先生,可以嗎?」林伯伯事後知道太太要換腎給他,雖然很感動,但也問了我一些問題:「我符合換腎的條件嗎?有沒有風險?我太太和我血型不一樣也可以嗎?」

A:「換腎」成功率高,是目前末期腎衰竭最好的治療方式,但存在一定的風險
腎臟病末期的治療方法,除了透析療法(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以外,就是腎臟移植手術。腎臟移植手術,目前是各種臟器中較簡單、移植成功率也較高的。台灣自民國57年完成第一例腎臟移植手術,迄今已有40餘年的歷史,換腎者的存活率,最高已超過20年。活體腎臟移植,第一年的成功率可達90∼96%。事實上,決定移植成敗的關鍵不在手術,而是排斥問題。腎臟移植在台灣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乏腎臟的捐贈者。根據統計,每年捐腎的人不到200位,但每一年進階到尿毒症者,卻有好幾千人,多數移植者必須從境外取得腎臟,衍生不少問題。

腎臟移植的來源可分為以下2種:
1 屍體腎臟移植:主要為腦死患者的腎臟。目前醫療技術日新月異,從腦死患者取下的腎臟,可保存24小時。

2 活體腎臟移植:從父母、兒女或兄弟姊妹所提供的健康腎臟進行移植,甚至夫妻之間也可以移植。根據國外資料統計,夫妻之間的捐贈,成功率甚至比屍體捐贈好。
在移植考慮上,建議盡可能選擇有血緣關係和同血型者。但因移植技術的進步,目前不同血型皆有可能接受捐贈。我的洗腎患者林伯伯,因為血型不符而換腎成功,就是一個例子,目前台灣有少數醫院已有這樣的換腎技術。

尿毒症患者在洗腎長達半年後,確定腎功能已無恢復的可能,且在病情穩定的狀況下,就可考慮接受腎臟移植。越年輕的患者越應接受移植。有嚴重的缺血性心臟病、惡性腫瘤、嚴重先天性泌尿道異常、重度智障及持續感染者,換腎風險較高,較不適合進行腎臟移植。腎臟移植的捐腎者及受腎者,皆須接受腎功能檢測,B、C肝炎及其他病毒篩檢,組織抗原配對適合檢查(HLA);以決定組織的適合性。理論上,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選擇同血型並有血緣關係者,例如同卵雙胞胎。而抑制性免疫藥物的發現,可抑制排斥現象,使同種移植的成功率日漸提高。所謂同種移植,是指來自他人的移植(就是不論種族、血緣或遺傳上是否相近)。接受腎臟移植者,仍以活體腎臟移植存活率最佳。

接受腎臟移植者一生都必須面對排斥的風險,為了抑制排斥反應,必須終生服用免疫抑制劑,所以一定要遵從醫囑,並清楚免疫抑制劑可能引發的副作用,避免腎臟功能再度惡化。

信件:我的孩子有尿蛋白,以後是不是要洗腎?
吳醫師您好:
我兒子今年要上大學,之前在學校做健康檢查時,驗出我兒子有尿蛋白(上面有一個「+」)。聽人家說,尿蛋白就是以後要洗腎,難道我兒子有慢性腎臟病嗎?這該怎麼辦?我好擔心!

李媽媽
李媽媽妳好:
學校健康檢查通常會使用尿液試紙進行「定性檢測」。

蛋白尿的檢查結果                               

檢測
            結果

陰性
      (-)

微量
      (+/-)

1+

2+

3+

4+

尿蛋白
            數值

低於
      10mg/dl

10∼20
      mg/dl

50∼100
      mg/dl

100∼300
      mg/dl

300∼1000
      mg/dl

1000mg/dl
      以上


若結果為+/-、1+或以上,就需再複檢,若結果為3+、4+,複檢後仍是陽性,則需進行定量檢查。

定性檢驗的尿液試紙雖可檢驗尿蛋白,但它只是篩檢用,如果尿液濃度太高,尿液試紙就會過度反應。如果健康檢查當天,空腹的時間很久,又沒有喝水,那麼尿液的濃度勢必會很高,檢驗結果很有可能是「偽陽性」。如果有這樣的疑慮,建議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如果有必要,也可做尿蛋白的定量檢測,將「偽陽性」這個因素排除掉,而且,單次檢測結果也非絕對準確,妳的孩子不一定有腎臟病,請不要過度擔憂。

假設尿蛋白定量檢測確定有問題,還需重複檢查,以確認尿蛋白並評估其程度。有些人暫時出現生理性的蛋白尿,之後會自然消失。如果發燒或身體有其他疾病,驗出的尿蛋白隨著疾病改善而消失,這種情形也不是腎臟病。

信件:腎臟病會遺傳嗎?
蔡醫師您好:
我今年35歲,已經結婚6年,太太目前也31歲了。剛結婚那幾年,我和太太想充分享受兩人世界,所以沒有生小孩的打算。最近我突然想要孩子,怕再過幾年太太就變成高齡產婦,不適合生小孩了,但是太太卻對我的健康產生懷疑,拒絕生小孩,理由是我的父親因為糖尿病腎病變,已經洗腎多年,而我有一個伯伯,目前也檢查出腎功能異常,她怕會遺傳到下一代,所以不想生孩子。想請問醫師,腎臟病會遺傳嗎?
大毛

大毛你好:
大多數腎臟病是不會遺傳的,只有少部分會遺傳,最常見的是成人型多囊性腎病。如果你的家族有人得過這種病,建議你去做腎功能檢查。至於糖尿病腎病變及某些種類的腎絲球腎炎,也都有人猜測具有遺傳性,但並未確定。

父母親有糖尿病,小孩的確比較可能有遺傳性糖尿病,但罹患糖尿病並不表示一定會造成腎病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約10∼20%會演變成糖尿病腎病變,且與血糖、血壓控制不佳有關。建議你先去做健康檢查,一旦確定自己是糖尿病的危險族群,就得先遵從醫囑,預防勝於治療,應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


作者:
新光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 方昱偉醫師
新光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 江守山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腎臟科主任 吳志仁醫師
永安健康中醫診所院長 吳嘉興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陳振文醫師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腎臟內科主任 陳作孝醫師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 陳彥成醫師
台北松禾診所院長 廖冠凱醫師
振興醫院腎臟科主任 蔡信宏醫師
耕莘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盧國城教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