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日頭赤炎炎,梅雨濕淋淋∼又濕又熱的夏天,消暑方法報你知

劉小姐最近去墾丁遊玩,回來工作後,感覺頭昏沉、重重的感覺,全身肌肉無力,食慾很差,又因為身體熱熱悶悶的感覺,所以常喝冷飲、吹冷氣及沖冷水澡,雖然悶熱的感覺暫時舒緩,但是沒過多久又出現,而且有時還更加嚴重,因此去看醫師,才知道這樣的狀況是輕度中暑的表現。
 
中暑(heatstroke)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癥狀總稱。常見症狀有身熱、大量汗出、口渴、頭暈眼花、心悸、四肢無力、噁心嘔吐、注意力不集中等,嚴重時皮膚灼熱、不流汗或皮膚濕冷、嘔吐、低血壓等症狀,甚至昏厥或痙攣等危及生命的症狀皆有可能發生。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中暑又可分為「陰暑」和「陽暑」,陽暑常為暑熱下工作或運動所致,通常發展迅速,症狀也較為嚴重,與現代醫學的熱痙攣、熱昏厥或是熱衰竭相似,屬於實實在在的熱症;而陰暑為暑熱時節,貪涼露宿、過食生冷、或是冷浴過久所導致的疾病,症狀較為輕微緩慢,如頭昏、口渴、食慾減退、腸胃不適、少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等,為暑熱被外來的寒濕包困,讓本來該發散掉的熱能困於體內所致,俗稱「中於寒」,為現代醫學所稱的輕度中暑範疇。

一般陽暑症狀迅速猛烈,首要降熱、多喝水,並於陰涼處休息,若症狀嚴重,則需要緊急送醫,避免熱衰竭導致全身器官受損,如去年轟動全國的洪仲丘案。而陰暑屬於鬱火,如劉小姐便是中了陰暑,除了中醫師常用的處方,如新加香薷飲、六一散、藿香正氣散或是清暑益氣湯等外,建議平時少吹冷氣、少喝涼飲或是吃冰,也盡量少洗冷水澡,減少外來的寒氣侵襲,以免鬱閉炎熱的暑氣,且洗完頭髮後,務必用熱風吹乾,才不會常常有頭暈、沉重或如濕毛巾裹頭的感覺;避免長時間於大熱天下曝曬,並多喝溫水,促進排汗,如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先以熱水灌之,令汗出。」讓身體的熱有地方排出。

中暑時刮痧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令微血管擴張,促進氣血循環,疏通經絡,幫助散熱,改善不適症狀,但是須注意的是有皮膚疾患、出血傾向、心臟疾病或懷孕患者避免刮痧,並需要合格的中醫師來執行,才會安全有保障。

飲食方面,則建議可以煮綠豆湯、薏苡仁湯、烏梅湯來飲用,或是西瓜、水梨等清熱、降火、止渴的水果,一方面清熱祛溼,一方面可補充水分,而吃剩的西瓜皮不用急著丟垃圾桶,將西瓜皮去綠皮,取中間的白肉,與絲瓜、蛤蜊一起燉煮,放涼後食用,好吃又有祛熱利濕的效果;平素若較易感疲勞、口乾舌燥者,則建議飲用傳統中醫方劑的「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補養氣陰,調整身體機能。

此外,須注意的是西瓜、水梨屬於寒性食物,本身為腸胃虛寒體質者避免食用過多,最好等西瓜退冰後再吃個二到三片即可;而至於市售的涼茶、青草茶,性質偏寒,適合於大熱天、大量流汗下飲用,不宜常喝,否則容易影響腸胃,造成腹瀉。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中醫部醫師 黃永昇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