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暫時性腦缺血從藥物到手術

76歲的楊老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2009年因暫時性暈眩,口齒不清及步態不穩就醫,診斷為暫時性腦缺血。經給予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並投予預防中風藥物後,不再發作有同樣症狀發生。但是,追蹤的腦血管超音波卻從輕微頸動脈動脈硬化,逐年惡化成高度阻塞。在2013年3月,經由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神經外科進行頸動脈支架放置手術後,至今年追蹤血管仍維持暢通。

王毓禛醫師指出,這是一個神經科常見病例。暫時性腦缺血是一個常被國人忽略的問題,是指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暫時阻塞,造成腦部組織短暫缺血,因而產生神經症狀,在二十四小時內完全恢復過來。發生暫時性腦缺血的人,七天內再發生中風的危險性為8%~12%,年紀越大,風險越高。

因此,王毓禛呼籲,發生暫時性腦缺血應立刻就醫,檢查中風危險因子並做腦血管狹窄程度的評估。盡早控制這些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心房纖維顫動、抽菸、酗酒…等),並使用適當的預防中風藥物,可降低中風風險,避免產生遺憾。

有多重腦中風危險因子的人易有腦血管阻塞。對於已發生腦梗塞中風的患者,台大醫院的腦中風登錄顯示顱外頸動脈狹窄超過50%的盛行率為12%(3%為完全阻塞)。而頸動脈阻塞程度越嚴重,中風機會越高。若藥物控制無法改善頸動脈阻塞程度,便可考慮手術或支架放置。

對於一些無法手術或害怕手術者,頸動脈支架放置是一個選擇。目前的醫學報告認為,對於高度頸動脈阻塞患者,除了藥物之外,配合頸動脈支架治療是可以降低患者中風風險。對於有需要此種腦血管阻塞評估處理的市民而言,不再需要到醫學中心等待多時,該院可提供這方面的評估及處置。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仁愛院區神經內科 王毓禛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