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張口、動手!大家一起來認識口腔癌

在各種癌症當中,口腔癌可以說是最容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獲得痊癒的癌症。根據92年度台灣男性十大好發癌症統計,口腔癌佔第四位。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關係。但是很多人對口腔裡發生的變化往往不予注意,同時又因身體或心理上的依賴,不能遠離檳榔、煙、酒等誘惑的致病因子,導致每年仍有許多人死於口腔癌。

我們的口腔包括口腔、舌與咽三大部分,它不僅是人體消化道的起點,也是語言發聲的出口,同時具有呼吸道的代替道的功用。口腔癌好發在舌頭與頰黏膜、牙齦與口腔底部。在台灣以舌癌及頰黏膜癌佔多數,牙齦、口腔也有可能。大多數口腔癌症95%是由黏膜上皮細胞惡化,其次腺癌。臨床分期除了靠醫師的視、觸診,尚需病理切片、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相關的檢查,才可判斷腫瘤大小,頸部林巴結轉移,是否有遠端轉移等。

在台灣第一期口腔癌五年存活率高達80%以上,早期口腔癌治療效果佳。第二期約60%;第三期40-50%以下;第四期如有遠端轉移五年存活率20%以下。因此發現口腔癌的第一道防線,就是每月定期的口腔自我檢查,以早期發現口腔內的病變,早期治療。

自我口腔的檢查方法:在光線良好處,面對鏡子進行﹙如有假牙應取出﹚,觀察口腔內情況有無出現下列情況:

1、口腔內有無不正常腫脹、增厚或硬塊。

2、口腔黏膜有超過10天以上未癒合無痛性潰瘍。

3、口腔在沒有刺激的情況,如刷牙、剔牙等,出現不明原因的出血。

4、口腔黏膜表面顏色改變﹙正常為粉紅色﹚,如出現紅色或白色的班塊。
5、下巴、頸部摸到異常的硬塊。

萬一自我檢查發現異常情況,請不要驚慌,勿聽信偏方,應找口腔外科、牙科、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切片檢查。目前口腔癌治療方式以癌症分期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搭配。但仍以手術為主要方式,放射線或化學治療為輔助療法。

治療後常見副作用,初期有臉部浮腫、頸部僵硬,吞嚥困難咀嚼及說話困難等,隨治療搭配方式不同,副作用出現時間因人而異。口腔癌化學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如口腔黏膜傷害等。而因放射線治療出現副作用,有口腔黏膜的發炎反應;照射部位皮膚發紅,顏色變深;唾液減少及口乾;組織纖維化或放射線骨壞死等。

口腔癌治療後,除依醫師指示定期複診追蹤檢查外,更應遠離檳榔、菸、酒等高危險因子。多多充實防癌知識,及在自己體力及能力許可下,回到工作崗位繼續貢獻自己的一份能力,藉此提升自我的肯定,打倒口腔癌,邁向重生的人生之路。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癌症學會-希望之路 面對口腔癌衛教手冊)
本文作者:佛教慈濟醫院大林院區健康諮詢室 郭惠真護理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