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不知為何下背痛?竟是患上骨髓瘤

60歲的楊先生,因為反覆性嚴重下背痛到幾家骨科診所求診,一開始皆被懷疑是因為有了年紀而產生椎間盤突出或骨刺的狀況,接受止痛藥物及復健治療後,皆無明顯改善。後來被家人帶至中型醫院求診後,X光發現有蝕骨性病灶和壓迫性骨折,且伴隨嚴重貧血,因此轉診至血液腫瘤科就醫。

圖片來源:by Ambro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仔細詢問病史發現,原來楊先生背痛已經2年多,他和家人都以為是老化現象而不以為意,只有服用坊間的健康食品與普拿疼。沒想到最近半年背痛加劇,原本可以自己爬樓梯回到4樓家中,最近卻連爬2樓都很困難,經由血液腫瘤科醫師的抽血與骨髓切片檢查,原來是罹患了「多發性骨髓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耀中說,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骨髓漿細胞(plasma cell)的血液惡性腫瘤,在所有血液惡性疾病的發生率佔第三位,通常好發於年紀50歲以上的族群,隨年紀越大發生率有越高趨勢。台灣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與2、30年前相比,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上升了4-5倍之多。

因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表現十分多樣化且可能同時影響許多器官,所以病人常會在非血液腫瘤科以外的門診求診一段時間,直到症狀惡化或至大醫院求診後才轉至血液腫瘤科。常見症狀為貧血、骨頭疼痛,此外,癌化的漿細胞會與蝕骨細胞作用造成骨骼侵蝕及骨質流失,造成高血鈣,甚至病理性骨折。

癌化的漿細胞大量製造免疫球蛋白,使血液過度粘稠,會造成頭暈、視力模糊及血液不易凝固等症狀;也可能沉積在腎臟,造成腎臟衰竭。因此,多發性骨髓瘤會呈現多個不同系統及器官的症狀,臨床症狀十分多樣,因此增加診斷上的難度,甚至延誤診斷及治療。

劉耀中表示,雖然多發性骨髓瘤本身難以治癒且容易復發,但是因近年來口服及注射抗癌標靶藥物的蓬勃發展,多發性骨髓瘤已是少數可在門診治療的癌症,經由治療可以大幅改善症狀,延緩疾病惡化,改善病患生活品質。

可以考慮的治療選擇包括:

1.傳統化學治療:有針劑注射和口服等選擇,有一定的控制率,但副作用也相對較高,在現今治療藥物選擇中已漸式微。

2.自體幹細胞移植:對於較年輕體力尚可的病人,經過化學或標靶藥物治療後,再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希望達到更佳控制病情的方式。

3.賽得膠囊(thalidomide):20世紀初較早被使用的口服標靶藥物,可單獨使用或併用化學治療。

4.新一代的非化學治療藥物(台灣可使用到的)
(1)萬科(bortezomib):在賽得之後新一代的標靶治療藥物,為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打開了新的境界,臨床證實大幅增加疾病治療效果,延長存活期,延遲疾病復發。

(2)瑞復美(lenalidomide):核准用於復發多發性骨髓瘤,也有一定治療效果。

5.類固醇:類固醇對於多發性骨髓瘤有相當療效,因此無論採用何種治療,多會併用類固醇。

6.支持性的症狀治療:如輸血、控制骨病變的雙磷酸鹽藥物,以及疼痛控制。

多發性骨髓瘤是易被早期忽略的癌症,劉耀中建議民眾,如有原因不明的腰痠背痛、貧血,甚至腎功能障礙,無法找到正確原因時,不可不小心多發性骨髓瘤,請儘早轉至血液腫瘤科醫師進一步檢驗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以及X光是否有可疑病灶,對於高度懷疑的病人,可以經由骨髓切片檢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血液腫瘤科 劉耀中 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