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心房顫動患者得到「中風」機率高於常人5倍!

黃先生66歲,平日有高血壓與抽煙病史,規律服用高血壓藥物以控制血壓,大抵良好在140/90mmHg以下。五月底某日夜晚醒來,黃先生發現自己突然身體左半邊無法施力,經家人緊急送醫後發現是右側大腦缺血性中風,到院心電圖顯示為心房顫動,進一步作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心房之左心耳處有心房內血栓形成,此次中風疑與心房顫動與心房血栓直接相關。經過住院治療後狀況穩定,於二星期後出院返家,開始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二次中風,並規律於神經內科、心臟科、復健科門診追蹤。

圖片來源:by stockimages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林廷遠表示,心房顫動是中老年人最常出現的心律不整,在80歲以上老人的盛行率約為10%,經常發現在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慢性肺病、甲狀腺亢進的病人身上。

心房顫動症狀有心悸、胸悶、喘等,有些人甚至完全沒有症狀,直至某日就醫才被醫師偶然發現。有心房顫動的病患,其發生中風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之多,其中約9成是所謂的「缺血型中風」,一但發生中風,不但可能造成病患本人無法工作,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整個家庭都隨之受到牽連,不可不慎。

林廷遠說,一旦發現心房顫動,如果合併其它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陳舊性中風,年紀大於65歲、女性病患等,即應考慮使用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過去傳統上是使用warfarin等維生素K拮抗劑來預防中風,但在使用此種藥物的同時也會提高出血風險,尤其是亞洲病人使用此類傳統抗凝血劑的出血風險又高於其它族群,使得亞洲醫師在使用warfarin上相較於歐美國家的醫師相對保守許多。

所幸近幾年來陸續有「非維生素K拮抗劑之口服抗凝血劑」進入台灣市場,此類「新型抗凝血劑」相對於傳統抗凝血劑而言,有著相等於傳統抗凝血劑的保護效力,但其引起之大出血的風險明顯較傳統抗凝血劑來得低。同時也由於藥效穩定,病人不需如傳統抗凝血劑般需要常常抽血來監測血中藥物濃度,醫師與有心房顫動病人更願意使用此類新型抗凝血劑,因為其更安全也更方便,亞洲人也因為此類藥物的上市,得到相對於歐美人種更多的好處。

要注意的是,此類新型抗凝血劑不建議使用於風溼性的瓣膜性心臟病、機械性瓣膜置放及腎功能太差的病人。有心房顫動的病人不妨於門診時諮詢心臟科醫師以獲得相關的資訊。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林廷遠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