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沉迷網路的家庭紛爭有解?!

沉迷網路的家庭紛爭有解?!_圖1

作者/邱玉珍、陳清芳、楊琇雯 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失控的指尖-愛上網是潮還是癮》

小學四年級的貝貝(化名),父母發現她每天回家草草做完功課,就拿著手機窩在沙發上玩,就連上床睡覺,都得三催四請才肯回房間。
一次、兩次、三次媽媽驚覺不對,沒收貝貝的手機,貝貝卻毫無徵兆地情緒失控,大哭大叫,父母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法讓她安靜下來,最後只好把手機還給她。
後來,貝貝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媽媽決定帶她到醫院求診。經過醫師諮商及量表測試,發現貝貝已經出現情緒障礙,必須立即接受治療。

還有1位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被帶到台灣首開網路成癮門診的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的門診,家長大吐苦家庭中的網路大戰水:「我的兒子脾氣實在太壞了,只要拿走他的手機,他就會抓狂暴走,又吼又叫,有時脾氣一上來還會亂摔東西。」

10多年前,臧汝芬注意到兒童、青少年沉迷網路世界,對身心發展產生許多不良影響,於是開設「兒青網路成癮」門診,幫助令父母束手無策的孩子,到後來,幾乎都要一併處理緊張的親子關係。

在診間,臧汝芬看到愈來愈多因為孩子沉迷於網路而引起的家庭紛爭。

孩子因為迷網,冷漠封閉、無心吃飯、生活作息大亂、缺課拒學;父母則因為管教問題而造成親子衝突、夫妻互相指責,不僅焦慮挫折,也影響工作。正常的家庭關係或親子交流,更是蕩然無存。

3C科技陪伴成長

家中若有孩子沉迷於網路,常常會讓整個家庭成為「戰場」,不過,一般說來,人不會一接觸網路就上癮,總有某些原因讓他建立這種行為。

台灣的出生率下降,少子化之後,大多數家長都是新手父母,他們欠缺育兒經驗,也缺少同齡親友的經驗可以分享,不知道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往往孩子一哭鬧,就往他們手裡塞個手機或平板電腦,以求快快了事。長此以往,這些被「電子奶嘴」、「3C保母」帶大的孩子,怎能不親近網路?

而過度縱容,也助長了孩子沉迷網路的行為。

臧汝芬在門診中曾看過一個國中生,他一下課就把自己鎖在房間玩手機,甚至把大門反鎖,免得大人回家阻止他滑手機。吃飯時,他也不出房門,父母不忍心,就端著飯菜送到他房間,他吃完把碗盤往門口一放,繼續關門上網。

還有一個小兒科轉介來的案例,一名國小生為了爭取時間玩電玩,懶得上廁所,但是他的腎臟原本就不好,父母擔心他不上廁所影響腎臟,於是幫他用簡易尿管直接解尿。沒想到反而加重病情,必須到醫院洗腎。

在現實世界無能為力

APP世代一出生就置身網路世界,大環境的影響幾乎無可避免;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每個人內心的缺口。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煜軒,接觸許多網路成癮社群,他從實際經驗中觀察到,「大部分網路成癮的人,都是因為無法在心理或社會層面獲得滿足,才會轉而從網路世界中尋求滿足。」

臧汝芬有一個案例,回溯起他陷入網路成癮的原因,不禁令人啞然。

這位就讀公立高中的同學,原本在校成績不錯,後來沉迷於網路遊戲,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有天,媽媽忍不住唸了他幾句,他覺得很煩,下課回家便把家門反鎖,3天後才開門讓媽媽回家。

之後有一天,他在家裡打電玩,媽媽叨唸了兩句,突然間,他像抓狂般把家裡的東西全部砸爛。嚇壞的媽媽趕緊報警處理,隔天帶他到醫院就診。

這位同學告訴臧汝芬,來自單親家庭的他,從小看到父母親起衝突,媽媽受到傷害,他不忍心卻又無力幫忙,只好躲到網路世界裡。沒想到,反倒讓自己也傷害了媽媽。

遠離社會的壓力

阿偉(化名)是一位高二的學生,他沉迷於網路的原因,也讓人清楚看見來自社會面的壓力。

「在網路世界裡,沒有人取笑我,我可以得到快樂,過得很自在,」阿偉跟醫師說,他因為過動行為被同學嘲笑、孤立,加上在校成績差,實在不想上學,只想逃到網路世界

他每週會莫名大發脾氣3次,每次發作的時候都會摔東西、罵髒話、對家人暴力相向,甚至連聽到家人叫他去洗澡,都可能因此感到煩躁不安。長此以往,阿偉成為家人眼中的「暴君」,誰也不想跟他說話,深怕一個不小心誤踩地雷,把整個家搞得天翻地覆。

儘管家人已經盡量避免惹怒他,但情緒失控的狀況卻依舊存在。家人好說歹說,總算勸服他就醫。經過門診評估與會談才發現,原來阿偉已經有長達3年時間,因情緒障礙問題,無法與同儕相處。

破釜沉舟未必適合

許多父母面對孩子沉迷網路,第一個反應就是責罵、限制上網時間,甚至斷網、拿走手機。但是這種強制性做法,其實對改善狀況沒有幫助。

「太多家長認為,把手機、平板電腦拿走,切斷網路,就能解決問題,」臧汝芬感嘆地說,「事情沒那麼簡單!」

有的孩子被沒收手機、限制上網時,當下反應非常激烈,尖叫哭鬧、飆罵髒話、打人、摔砸物品,暴怒之下行為失控,甚至暴力攻擊,成癮戒斷症狀非常明顯。這種不理性的狀況下,根本無法好好溝通,更遑論要解決問題。

另外,許多父母無法以身作則,自己每天手機滑個不停,怎麼要求孩子克制?「如果家長本身就是網路重度使用者,強迫孩子離開手機網路,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崩潰,」臧汝芬說。

改變要從大人開始

林煜軒從大環境的角度來看,也認為禁斷網路不切實際:「這就好比父母禁止小孩吃巧克力,能夠完全禁止嗎?儘管速食不健康,但難道孩子跟朋友上一次速食店就處罰一次嗎?難度太高了。」

出生在電視世代的他,提醒大家面對現實:「以前父母叫孩子少看電視,因為看電視會變笨,結果大家有少看電視嗎?這一代的年輕人已經是網路世代,若要他們少接觸網路,無異是緣木求魚。」

既然此路不通,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做為父母,北醫大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選擇的方式是,陪伴。

李友專的兒子曾經嚴重沉迷於網路,在校成績也不好。「我也曾切斷家裡的網路,可是兒子跟我鬥智鬥勇,總有辦法重新接上,還查到IP網址密碼,」他苦笑說,「家裡不能上網,總有別的地方可以上網,難道要把孩子往外推?」

於是李友專決定,跟孩子一起參與網路遊戲。

要求自己而非孩子

李友專改變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首先,他拉下臉向孩子學。他坦承,兒子是活躍於某個網遊圈子裡的天王巨星,做爸爸的反而在初階關卡就出局了,但是,他藉著過關等理由,和兒子製造話題,拉近彼此的距離。

然後,他不反對孩子玩科技產品,甚至常常陪兒子一起上網玩遊戲,藉著各種情境,告訴他哪些網站不要碰、哪些規則必須要遵守。

在李友專的耐心引導之下,孩子的狀況逐漸改善了。後來孩子自己開了一個遊戲網站,讓別人上來玩。為了妥善經營,他又在網路上找了二、三十個不同國籍的同好,一起管理這個遊戲網站,經營8個月,賺了兩、三萬元。金額雖然不多,卻是難得的經驗。

不僅如此,孩子因為這段經歷去考台大特殊選才,就被台大工商管理系錄取了。

李友專認為,「每個人都躲不開數位科技帶來的改變,凡事有利有弊,只要做好準備,上網也可以不上癮。」

林煜軒也建議,面對類似情況,父母先改變心態,幫孩子尋找可替代的興趣,轉移重心,才是上上之策。

沉迷網路的家庭紛爭有解?!_圖2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