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失智末期該如何進食?舒適餵食與管路灌食兩種方式改如何選擇?

作者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失智症末期患者常見的飲食問題包括食慾不振、嗜睡、拒食以及吞嚥困難,進而導致體重下降、營養不良、脫水與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與死亡風險。

失智症患者為何會吞嚥困難?從大腦退化談起

失智症是一種影響多重腦部功能的退化性疾病,隨著病程進展,大腦中掌管吞嚥動作的神經區域可能遭到損傷,導致患者在吞嚥過程中出現協調不良的情形。尤其在疾病進入中晚期之後,口腔與咽喉的肌肉會逐漸退化,肌力不足或動作遲鈍,使得咀嚼與吞嚥變得困難,進而提高嗆咳與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此外,失智症也會影響患者的認知與感官功能,他們可能無法辨識眼前的食物,也可能不再理解「吃飯」這項行為的意義,進一步喪失進食的動機。有些患者即使口腔與咽部功能尚可,卻因認知混亂或注意力不集中而難以完成進食流程,例如無法正確使用餐具、忘記如何將食物送入口中,或是在進食過程中分心而中斷。

此外,牙齒脫落、假牙不合或咀嚼肌無力等口腔問題,也會讓患者在面對固體食物時感到困難與不適,進而排斥進食。這些綜合性的因素,使得失智症患者的吞嚥困難問題十分複雜,需由醫療團隊透過全面性評估,找出成因並擬定適當的介入方式。

當吃變得困難,該選擇由口進食還是管路灌食?

當患者進食困難時,家屬往往面臨兩種選擇:

一、舒適餵食

當失智症患者進展到中晚期甚至末期階段,面臨吞嚥困難或進食意願低落的情形時,「舒適餵食法」是一種愈來愈被重視的照護選項。這種進食方式的核心理念是尊重患者的身心狀態與生活品質,強調「吃得下就吃」,避免強迫餵食,將進食視為一種愉悅的生活體驗,而非純粹的營養補給。

實施上,多採用少量多餐、食物切碎或打泥等方式,調整食物質地以利吞嚥,並搭配語言治療師的口腔運動訓練與營養師的飲食指導,協助改善進食動作與營養攝取。也會考慮改善用餐環境,如播放輕柔音樂、使用患者熟悉的餐具、營造安靜舒適的氛圍,提升患者的進食意願與安全感。

舒適餵食的優點:

  • 保有進食的樂趣與尊嚴:即使進食量不多,仍可讓患者透過口腔感受食物的味道與質地,維持基本的生活儀式感,減少因無法進食而產生的挫折感或失落。
  • 促進家庭情感連結:由口進食的過程往往伴隨家人陪伴與互動,有助於維持情感連結,減輕患者的孤立感與焦慮。
  • 減少社交剝奪與身體約束:相較於管路灌食,舒適餵食不需外露管線,也不須因防止拔管而加強身體約束,降低壓傷、躁動等合併症風險。
  • 臨床研究支持:多項研究顯示,舒適餵食在死亡率、吸入性肺炎發生率上與管路灌食並無顯著差異,因此並不會因「由口進食」而增加死亡或肺炎的風險。

舒適餵食的挑戰與限制:

  • 餵食時間較長:每次餵食可能需耗時45至90分鐘,且需專人協助,對照顧者的體力與時間是一大考驗。
  • 人力資源需求高:家屬需投入更多心力進行餐食準備、進食協助與安全觀察,尤其在長照人力不足的家庭,會形成明顯負擔。
  • 營養攝取不易達標:患者若合併食慾不振、吞嚥功能退化或拒食,可能導致每日熱量攝取不足,影響體重與身體功能。需搭配高熱量濃縮配方、營養品與醫療團隊密切追蹤。

二、管路灌食

當失智症患者進食功能嚴重退化,無法順利吞嚥、長時間攝取熱量不足或反覆發生嗆咳導致肺炎時,醫療團隊有時會建議採取「管路灌食」作為營養補充的替代方式。

管路灌食是指透過特定裝置將營養液直接輸送至腸胃道,常見方式包括經由鼻腔插入胃部的鼻胃管,或是經皮內視鏡方式建立的胃造廔口等。

此方式在臨床上常被用於病患短期或長期無法經口進食時,期望快速且穩定地補充所需熱量與水分。然而,對於失智症末期患者而言,是否選擇管灌餵食仍具高度爭議,需根據患者狀況與家庭照護期待謹慎決策。

管路灌食的優點:

  • 餵食效率高:每次餵食約需20至30分鐘,相較於由口餵食更省時,對於時間有限或人力吃緊的家庭是一種實務上的解方。
  • 定時定量補充營養與水分:可透過灌食配方精準掌握每日熱量與液體攝取,確保基本營養供應,避免脫水或快速體重下降。
  • 減少吞嚥風險與疲勞負擔:對於嚴重吞嚥困難或進食易嗆咳的患者,可減少因口腔進食導致的窒息、吸入性肺炎風險,以及因進食耗費體力造成的衰弱。

管路灌食的缺點與風險:

無法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與死亡率:多項研究指出,對於失智症末期患者,管灌餵食並不比口餵方式更能預防吸入性肺炎或延長壽命。部分研究甚至指出,使用管灌的患者反而可能有較高的肺炎與死亡風險。
  • 需定期更換與醫療介入:鼻胃管每月須更換,胃造廔口亦需定期評估與維護,過程可能造成患者不適,增加返診或急診就醫的機會。
  • 導致身體不適與合併症:長期插管可能引起鼻腔潰瘍、胃腸不適、腹瀉或便祕等問題。若患者因不適自行拔管,醫護人員往往需使用身體約束或鎮靜藥物,進一步增加壓瘡、躁動或譫妄等風險。
  • 外觀與心理影響:管路外露會改變患者的外觀形象,對部分患者而言可能造成羞愧、不安,對家屬則可能加重照護壓力與心理負擔。

醫學界共識:鼓勵以舒適餵食為優先考量

近年研究顯示,舒適餵食在肺炎發生率與存活率方面,與管路灌食並無顯著差異,卻能有效減少因管路所帶來的不適、身體約束與心理壓力,更能提升患者的整體生活品質。因此,醫療團隊多鼓勵優先考慮由口進食的舒適餵食策略,並結合多種輔助方法,協助患者維持基本進食功能與尊嚴。

為提升由口進食的安全性與效果,可透過語言治療介入來強化吞嚥相關肌群,降低嗆咳風險;營養師則可依據患者的吞嚥狀況,調整食物質地與熱量密度,確保營養攝取。同時,改善用餐環境也相當重要,例如營造安靜空間、調整患者坐姿、選用適當餐具等,都有助於提升進食的意願與效率。此外,家屬的陪伴與鼓勵能促進患者的社交互動與進食動機,強化情感連結,讓「吃飯」不只是營養補給,更是生活中的溫暖時光。

家屬該怎麼選擇?考量的6大面向

在選擇餵食方式前,建議家屬依下列項目評估並與醫療團隊討論:
  • 病人的舒適度與生活品質:進食方式是否能讓患者感到安心、自在,是評估的首要重點。
  • 患者的意願與生活習慣:是否曾表達對進食方式的偏好,或是否希望保有口腔進食的感受與生活節奏。
  • 餵食所需的人力與時間負荷:家屬是否具備陪伴餵食或操作管灌的能力與可支配時間。
  • 營養補給的目標與期待:家屬對於體重維持、熱量攝取的重視程度,也會影響進食方式的選擇。
  • 經濟能力與照護資源可用性:不同進食方式所需的照護成本、耗材與醫療支出各異,應衡量家庭的負擔能力及是否能申請長照資源支援。
  • 對併發症與照顧風險的接受程度:不同方式可能伴隨嗆咳、管路感染、壓瘡等風險,家屬應針對自身可接受的風險程度做出抉擇。

餵食方式的選擇不僅是醫療手段的取捨,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在失智症進展至末期階段時,「延長生命」或許已不再是唯一目標,「維持尊嚴與舒適」才是病人與家屬真正關心的核心。透過與醫療團隊的共同決策,可以幫助家屬做出更符合患者價值與家庭期待的進食選擇。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