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上網成癮症候群」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近年來,青少年所衍生的「上網成癮症候群」備受臨床醫師關切的醫療
問題。由於「上網」能夠使得青少年在其本質的「好勝」及「好強」的
心理作祟下,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感」及「成就感」;但一旦不「上
網」時,則會出現所謂「電腦戒斷」症候群,其中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有
沮喪、憂鬱、情緒煩躁及激動;而只要電腦一旦上線,則某些青少年在
基本上無法預估何時才能「下網」;雖然上網者本身會嘗試停止或減少
「上網」的時間或次數,但總是未能如願;此外,由於「上網」耗時過
多,而無形中減少溫習課業、工作以及學習的時刻,甚至使得正規的日
常作息以及人際社交活動也因而停止,更淫浸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
,進而與現實世界隔離,嚴重者更形成「自我封閉」的病態現象。

當青少年流連忘返於「網咖」時,或在玩電子遊戲時,某些人則出現情
緒高亢,甚至表現出異常的叫跳的行徑,將自己整個投入「網路」世界
裡。事實上,青少年們在面對「電腦終端機」時,僅有手指及眼睛的活
動,而身體其他部位卻幾乎不在動,長久以往更會衍生全身倦怠及筋骨
酸痛的主訴,畢竟電腦本身是無法提供「有氧」或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
模式。因此,青少年本身應自行制定每日上網的時間,如不妨每上網一
小時休息十五分鐘(可以利用計時器來計算上網的時間),而以每天不
超過兩個小時的時間為原則。

眾所皆知,「電子遊戲機」的主題不外是打鬥、殺戮、戰爭以及賭搏,
甚至某些更充斥著過多的暴力以及有關「性」的意味;有些學者則認為
青少年經年累月的處於這樣的環境,必然會影響其未來在社會上的行為
模式,使他們傾向使用暴力來面對或解決問題,或混淆他們對「性」正
確的認知。事實上,在某些場所青少年對於「遊戲」與「真實」會因混
淆而無法分辨開來。

某些青少年獨坐在電腦前長時間的「上網」,也可以完全不與他人交往
,但卻對在網路上從未謀面的「網友」進行「交心」的對談,甚至久而
久之產生偏歪的「幻覺」,此時難免會衍生「非份」的想法或意念。

此外,「電腦」在使用上是一種獨立個體的活動,但只要「上網」的時
間過長,就意味「獨處」的時間亦長。雖然某些「遊戲軟體」的設計,
亦能提供多人在一起玩樂,希望在互相往來中,能引導青少年在面對問
題時,學習如何協調、磋商以及合作等社會人際及生活上的技巧;因此
,不要讓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只面對著電腦來「上網」,更不要讓青少
年為了「上網」著迷,而犧牲與他人甚至家人交往的機會。

在臨床上,某些青少年「癲癇症」的觸發與電視、電子遊戲機或電腦的
運作有關,而此症多發生在十至十四歲之間的青少年人口群中,由於閃
爍燈光與刺激畫面而激發「癲癇」的發作,其症狀包括有全身抽搐,甚
至肢體的強直性痙攣,而在事後則感覺到全身疲乏無力、四肢筋骨酸痛
等症狀,因此曾罹患「癲癇症」病史的青少年們在「上網」時,更應該
加以注意了。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不得抄襲)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