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日人氣

      3600

      累積人氣

      14

      粉絲數

      194

      回答數

      493

      文章數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
2018-06-07 00:00:00 作者:李世隆 分類:心情點滴
這些教養真相,或許殘忍,但我們不能不面對。一個堅持為孩子發聲,也將這份允諾,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醫生。  •媽媽收到女兒的成績單,直接往女兒臉上丟,大喊:「我沒有妳這種女兒!」  •熱心助人的男孩,他的媽媽卻說:「他是很乖啦,可是乖有什麼用,又不能換成分數。」  •爸爸得知女兒選上排球校隊,打電話給導師:「我們家的孩子是要考醫學系的,不是來打球的。」  •媽媽栽培她,希望她考上台大。她卻在考上台大一年後,選擇休學到澳洲,離媽媽遠遠地。  31年來,在李佳燕醫師的診間,  每一個心受傷的孩子,  每一個質疑「爸媽是愛我,還是愛我的成績?」的孩子,  以及呼喊「我要考上離家最遠的學校」的孩子……  這些透露著掙扎、憤怒與悲傷的小小臉孔,李佳燕醫師沒有一刻忘記。  於是,她心疼地寫下來。  她希望,父母能•看•見。  李佳燕醫師,她為兒子選擇不學寫字,不學ㄅㄆㄇ與ABC,僅強調快樂成長的幼兒園。  她告訴兒子:「考試成績、訂正、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  面對「你這母親是怎麼當的?」各種排山倒海的質疑目光與龐大壓力,她堅持為孩子發聲,也將這份允諾,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為她記得當年自己總是考第一名,卻從此失去友誼。  31年來,她也在診間看到許多靈魂受傷的孩子。那些為了獲得父母肯定,不斷逼迫自己到無法喘息的孩子;那些完全孤立無援,只能靠講髒話、學跆拳道自保的孩子。  她想吿訴父母,請放下視考試成績為評斷孩子的唯一方式;她希望父母能蹲下身,看著孩子澄澈的雙眼,傾聽他們的想法;她更期待,父母能看見孩子的獨特與潛能,孩子也才能看見自己的價值,而有勇氣活出自己的姿態與樣貌。本書特色  ◎長期關注教育的李佳燕醫師,本書是她第一本深談自己教育理念的書。她那一顆柔軟如棉的醫者心,讓我們在讀每一個孩子的故事時,心裡也酸楚不已。  ◎米米(一下迷路一下爆走)、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幸佳慧(兒童工作者)熱淚撰序。  小野(作家)、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王南琦(戰鬥媽媽)、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番紅花(作家)、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鄧惠文(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蘇明進(作家)感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我總在佳燕爭取兒童權益的過程中讀到兩件事,一者,是她看  似潑辣地抵禦主流價值時,卻充滿了極溫柔的母性光芒;二者,則是她內在裡那個長不大的小孩,因為長不大,所以比誰都懂孩子,就像個孩子王一樣的,這位大孩子,正奮力地保護著台灣的每一個小孩子。  這本《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有孩子的該看,為人父母為親子關係投資養分是天經地義的事;而沒孩子,還更該看呢!  老木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是因為,這本書,給了你一個機會,一個讓你與你心裡那個受傷的孩子,好好和解的機會。」──米米(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我們明知揠苗助長的副作用,但站在孩子的面前,我們又時時忍不住伸出手來,一吋吋地往上捏,於是這些青澀的幼苗們,因為底部跟土壤失去了聯繫,反而吸收不到足夠的養分,表面上,他們比原本還要更高聳了些,但內心實則逐漸荒枯⋯⋯  父母有為人父母的煎熬,但,佳燕醫師慎重提醒,再怎麼煎熬,也不要在無形間把自己的煎熬悄悄地轉化為孩子的煎熬。讓孩子做孩子,這是佳燕醫師朗朗上口的追求,而她不僅親身實踐,也透過議題的推動,讓父母可以更自在地做父母,而不要一再地落入親子相互折磨、相互辜負的劇本中。──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去過佳燕的診間,會知道那是個大人跟孩子齊平的世界,她的聽診器、桌椅、櫃子都是孩子探索的玩具。很多孩子生平第一次在那裡遇到知己,有些孩子因此換了一個人生跑道。大人帶著生病的孩子前去,但她看的不是孩子的身體,更是孩子的心理;她看的不是孩子的毛病,還是大人的問題。……  很多孩子吵著要去看她,一些孩子會私下偷偷去看她,孩子長大了仍持續回診所找她。……  她看診大半生,頭髮花白了也不准自己的心稍有麻痺或降溫,她允許自己在病人前跟他們抱頭啜泣,更常的是她關起門來自己痛哭。……  好好坐下來讀這些故事,這是一本將人類該有的、多樣的人性返回的練習簿。這些診間故事,不只帶我們回想我們帶孩子來這世界的初衷,也點醒我們身為人類該有的初心。」──幸佳慧(兒童工作者)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李佳燕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目前為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負責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人本教育札記》專欄作家。  童年成長時期的種種際遇,加上她擁有一顆細膩、易感,卻又總能反思的心,以及兒子的出生,讓她重新去看待與思索「孩子如何長成為一個大人」的過程,也開啟了李醫師關注教養�教育議題的一扇窗。  李醫師堅持站在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發聲。她希望大人能真正了解孩子,尤其是活在學校老師與家庭父母雙重壓力之下,或奄奄一息或如刺蝟般叛逆的孩子,大人不能僅看外顯的討人厭行為,必須傾聽到他們的心坎裡。因此,她的臉書與粉專經常收到焦慮父母的來信。  她擅長以醫師身分討論「過動症」。不過,李醫師希望社會對於過動兒的判定應該更加謹慎,不能把孩子的不當行為全部歸罪於腦部生理問題,大人們更應該先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與態度,甚至整個社會提供給孩子的成長環境,都需要被檢討。  李醫師對現今教育與教養現場,害怕差異,無法忍受自主意見,仍存在諸多非必要的規訓與命令,感到痛心疾首,並比喻為是在製造罐頭小孩的工廠。  曾經擔任2016、2017年「大大親子影展」策展人,已出版《親愛的大人──其實我沒有那麼壞,我只是靜不下來》(與幸佳慧合著)、《寶貝生病了》。  臉書:李佳燕醫師,goo.gl/kMzAfx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goo.gl/wMYhVk  「還給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蒐集adhd的小故事」:goo.gl/hPzYi8content_copy  「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  以關注兒童人權,兒童之教養教育,以及過動兒過度診斷與過度用藥的議題的組織。聯盟以拍攝紀錄片,環島進行演講,開辦研討會,建構網站,舉辦影展,辦各種工作坊等方式,呼籲尊重兒童人權,珍惜兒童特質,還孩子做自己。 
黑幼龍的「慢養學」
2018-05-27 00:00:00 作者:李世隆 分類:心情點滴
黑幼龍的「慢養學」:高學歷無法陪孩子走一輩子,好性格才能帶來好人生 圖片來源:黑幼龍臉書撰文者 黑幼龍、李百齡   養小孩是一件有樂趣的事當父母責任重大,有些父母以非常嚴肅的態度看待「當父母」這件事,給自己很大的壓力,我要跟這些爸爸媽媽們說,放輕鬆,養小孩其實樂趣無窮,不只當下,後來回想也都樂趣十足 。回想一下你的寶貝剛出生時,是不是一個微笑就讓你心裡柔軟不已,孩子叫出第一聲「媽媽」、「爸爸」時,孩子踏出人生第一步時,你們是不是都興奮到不能自己?我現在看我的孩子們養孩子,也覺得樂趣無窮,而且體會到血緣真是奇妙。 立國的太太是非日混血兒,他的大兒子像媽媽,黑人血統占優勢,沒有東方人的樣子,他的小兒子就是百分之百中國人面孔,長得跟立國好像。不過包括領養來的女兒,立國夫婦對三個孩子的愛,沒有區別。孩子各有各的脾性,立琍的老二Andy外向,口才便給,喜歡與人互動,而且極有冒險精神。 英文是新加坡主要語言之一,學生都會講英文,有一次學校邀喜劇演員到校表演,演員用英文問小朋友:「誰會講法文?」Andy舉手,喜劇演員走到他面前說:「你講一句法文給我聽。」Andy就講了一句:「Parlez-vous Francais.」喜劇演員驚呼:「哇,你真的會!」稱讚了他一番。 其實Andy哪會說法文,他就只會這一百零一句,還是回台北玩時跟我學的,立琍就說Andy這傢伙膽子好大,哥哥跟妹妹都不是這樣。你看,養孩子是不是很有趣!千萬不要把養孩子當做苦差事,也千萬不要把自己變成軍訓教官或舍監,這樣你會覺得做父母好累啊!當孩子讓你生氣煩憂時,要有調節的方法。 我認識一個媽媽,在孩子步入青少年時,她在房間櫃子上放孩子嬰幼兒時期的照片,每當孩子讓她氣得跳腳時,她就去看看孩子小時候天真可愛的模樣,自己即將爆發的怒氣,就這樣緩和下來了。 教育界有一句話「教學相長」,用在親職教育上也是如此,爸爸媽媽如果覺得扯著大嗓門講話不是好示範,那麼就跟孩子一起練習輕聲細語;爸爸媽媽如果覺得自己對孩子耐性不夠,那麼就親子一起來培養耐性。 耐性,也正是為孩子培養好性格中,父母最需要的心理素質,因為,孩子是慢慢養大的!學業學習可以靠填鴨速成,但性格的培養完全沒有辦法一蹴而得,好性格,需要「慢養」;再者,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成長曲線都不一樣,也要慢養。既是慢慢養,爸爸媽媽就要有耐心,不要緊張、不要急,不求一時的效率,也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 我之所以提倡「慢養」的觀念,就是看到太多父母太心急,擔心孩子輸在起點跑上、擔心孩子成績不好、教養孩子以考上名校為目標,完全以學業成績來評斷孩子。「慢養」是要幫助父母了解,決定孩子一生的是性格,不是考試成績,父母應尊重孩子個性差異,在起跑點幫孩子找到成長的力量,追求速成,反而最後輸在終點。二、三十年前,有沒有讀大學的確影響孩子的競爭力,但時代巨輪轉動快速,隨著社會變遷,讀書已不是成功的關鍵,創意、自信才是,學歷的影響力將越來越低。 看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及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大學都沒有讀完,卻開創了影響全人類的事業。並不是說讀書不重要,而是讀書之外,孩子更需要其他能力。 大勢所趨,每家公司都需要有熱忱、創意、領導能力的人,企業用人,將不只考慮學歷,人格特質更重要,人際互動能力好嗎?有沒有溝通能力?是否具備團隊合作的精神?何況,人生難免起伏,考上最好的學校不等於一生平順,孩子以後仍可能遇到其他打擊、挫折。如果孩子擁有自信、抗壓力、克服憂慮等能力,即使跌倒了也能站起來,昂首闊步繼續向前走。 慢養,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資產,父母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等待孩子,讓孩子從小感受到被關愛,知道自己是被重視的,而且允許自己慢慢長大。但慢養不是放任,慢養是讓孩子在學習中成長,培養各種獨立思考、自主負責的能力,對生命充滿熱忱,學會自己做決定,然後替自己的決定負責,成為最好的自己,過得自信且快樂。 慢養是等待,在慢養孩子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是園丁,孩子是種子,園丁在花園種下種子後,耐心等待種子萌芽;慢養也是陪伴,在幼苗成長過程中,園丁細心觀察幼苗缺少什麼、需要什麼,適時提供成長所需的各種養分,陪伴幼苗茁壯,長出自己的顏色與姿態。 高學歷無法陪孩子走一輩子,好性格才能帶來好人生,請家長耐心培養孩子的性格吧!
醫療真的有極限,也永遠存在不確定性
2018-03-24 00:00:00 作者:李世隆 分類:心情點滴
一位14歲國中生男孩,體重120公斤, BMI身體質量指數 35.83, 偷騎父親機車,車速過快,撞上路邊貨車,小腿受傷,發生腔室症候群, 黃慧夫醫師替他進行筋膜切開術。 術後第五天自行轉院, 經該院醫師診斷為右下肢缺血性壞死及敗血症,施行右下肢截肢手術。 後黃慧夫醫師被控醫療過失傷害罪, 一審判決無罪,二審改判有罪,判刑四個月,且案件確定,不得上訴。   影片連結: https://goo.gl/9gdnTe 醫療真的有極限,也永遠存在不確定性  今天你或你的家人生病,真的很可憐, 但是你生病不是醫生害你的,我們也不欠你什麼。 我盡力救你,提供現在醫療所能給你的、最符合常規的醫療決策, 但是有時候疾病太過兇猛,你本身原有的疾病太多,造成最後癒後不如預期, 這你也要怪醫生嗎?   曾經有個病人,在燒完肝腫瘤後,主治醫生告知他, 術中有顆腫瘤貼著橫隔膜, 下針時因為是局部麻醉的關係,病人動了一下,針就疑似穿過橫隔膜刺到肺。 這其實也沒麼,小心術後有氣血胸發生就好了, 就算發生了,少量可自行吸收,量多放根引流管就可解決。  不過病人在回病房後吐了一口血痰, 我幫他照了一張胸部 x光,沒看到明顯的氣血胸, 就去跟病人和家屬病解,說這不用太擔心, 但是因為病人長期抽煙的關係,還是要特別小心。  病人的女兒十分不爽,質問我說, 為什麼術前沒有跟他們說可以自費改全身麻醉? 我跟他們解釋,全身麻醉也有全身麻醉的風險,這個手術局部麻醉就好, 而且病人本身共病症那麼多,局部麻醉相對安全, 在說,就算是全身麻醉,刺到肺也是這項手術可能會發生的併發症。  總之,現在狀況沒有這麼嚴重,好好休息,近期不要抽煙,隨時留意呼吸狀況就好。 結果!!!! 半夜護理師跟我說,病人偷溜下樓抽煙,回來又咳了一大口血痰! 真是氣死我了。 我問女兒,為什麼讓他下去抽煙,你不是很關心他嗎?  女兒訕訕地說,他一定要去我也沒辦法阿.... 都是這樣,自己愛抽煙,明明肺有狀況,仍不顧醫囑, 出了什麼事,醫生就要給我弄到好,不然就是沒醫德 自己要無照騎快車, 出了事,醫生沒救活你的腿,都是醫生的錯,醫生還要被抓去關 台灣的醫療環境,病人素質,真的是很差  那些外籍勞工,來台灣就醫的東南亞病人,通常都是心存感激,盡力配合醫生的醫囑。 黃慧夫醫師有很大一部分的病人都是工廠外籍勞工,工作時被截斷手。 這些年輕人,真的很令人心疼。  黃醫師總是想盡辦法讓他們獲得最好的照顧,一些昂貴自費、一片好幾千的的敷料, 我們總是想辦法弄到一些廠商提供試用的給他們。就 算最終保不住斷肢,治療過程及其痛苦,這些離鄉背井的年輕人大都心存感激, 很多人最後都跟黃醫師成為朋友,回鄉後連結婚都都會跟黃醫師說。 對台灣經濟能力不好的病人,我們也是提供一模一樣的醫療服務, 但是他們心存感激的人不多,多的是覺得理所當然, 更甚者覺得是我們欠他們的,一但醫療不符合預期,一定要討個公道,來鬧、來告死你。  之前在加護病房遇到一個流感重症多器官衰竭,靠葉克膜維持生命徵象的病人, 狀況不是很好,隨時有生命危險。 病人家境不是很好,家人借了幾十萬才將他從偏鄉轉來台北就醫。  就因為這樣,家屬就覺得我們一定得把病人醫到好,都花大錢了、都來台北了。 甚至還說出,今天要是他們有錢,我們就一定會把他醫好這種話。 病人家境不好,我們也幫他會了社工,想辦法減輕他們的負擔。  每次會客時間,醫師、專科護理師、護理師都跟他們解釋過無數次, 醫療有極限,醫生不是神,病人的狀況來的時候就很差,他本來的疾病也是一大堆, 我們已經提供了目前醫療水平下最適合他的治療,剩下的就只能靠他自己。 但是家屬還是堅持他們原本的看法,覺得我們沒盡力,覺得因為他們窮我們才沒盡力, 甚至還說想換主治醫師。 可是這位太太,我領的是醫院每月發的固定薪,你老公使用的大部分是健保支出, 你就算付不出剩下的部份負擔費用,也跟我沒關係阿。  我一個月底薪才六萬多元,每次加護病房一上班就是連上26小時(24小時加兩小時交班) ,狗都沒我們累。一個抽血指數上升,一個生命徵象的變化,葉克膜的流速變慢, 護理師跟醫生時時刻刻都在注意,隨時都在調整用藥、給予醫療處置, 費盡心力就是要讓病人活下去,得到的卻是一連串的質疑與謾罵。  其實這些弱勢的病人及家屬都有一個通病, 他們知道自己的權益,知道自己可以吵可以鬧可以開記者會可以告醫生; 對醫療有過大的期待,覺得現在醫療多進步多進步,為什麼我的家人還會死、還會被截肢 阿,一定是醫生有做錯什麼、一定是醫院有疏失! 他們知道自己是弱勢,所以覺得我們會因此沒有盡心照顧他們, 覺得我們不會給他們最好的醫療, 甚至有些人會覺得整個社會都欠他們: 為什麼政府給的補助那麼少呢?  我就是沒有錢請看護,沒有時間來照顧,就算病人狀況改善,憑什麼要我轉出加護病房? 而且這些病人跟家屬常常非常固執,他們沒有這麼容易聽進你跟他們說的話。 來說說黃慧夫醫生吧 我第一次上他的刀,他就自嘲他是更生人,說醫生就是個豬狗不如的行業 他這個人也挺矛盾的, 明明已經對現在的醫療環境失望透頂,做出來的事卻讓我覺得他充滿熱誠。  對開刀的喜愛、對斷肢被救活的欣喜、在病人身上付出的時間精力,讓我動容。 其實整形外科、留在醫學中心開重建刀的醫師,大都如此。 送來台大醫院的斷指,九成九都是他接的,一週七天每天24小時全年無休、隨call隨到, 常常開到天亮的急診刀,緊接著又是一整天的常規刀。  我們住院醫師有不成熟的勞基法保護,主治醫師可沒有; 我值班隔天中午就可以去睡覺,主治醫師就得咬著牙開下去。 在加入他團隊的那個幾個月裡,他每天都會看兩三次病人,早上跟晚上會固定看, 其他時間就看心情, 每天早上會親自帶著住院醫師實習醫師換藥看傷口, 他甚至把自己的辦公室搬到護理站旁邊,有的時候還睡在裡面。 判決書裡面病人家屬指控他都沒去看病人,這點我超級懷疑。  影片裡那個帥帥的小弟,剛好是在我在那個月送來的, 其實在接的時候,黃醫師也覺得機會渺茫, 但是我們還是花了好幾個星期,好幾次五六個小時的手術, 從接血管、接神經、釘骨頭、到接韌帶、復健, 這是一個漫長、不確定、又艱辛的過程。 判定手會活的時候,黃醫師比病人還開心, 因為這種別人已經處理過的斷肢,末端組織已經缺血好多天了, 又不確定別人之前做了什麼,且一條血管最容易接活的機會也是第一次接的時候。  那個小弟也是蠻樂觀蠻可愛的,他說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黃醫師。 像這種案例,應該也是支持黃醫師繼續留在這裡的原因之一吧! 我是一個外科住院醫師,未婚沒小孩,不用供養父母,一畢業父母就幫我備好房備好車。 我沒有經濟壓力,只要養活我自己就好了,反正醫院每天都有刀房便當,我也餓不死。 我的成長環境、我的信仰,都讓我期許我自己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幫助的人。 這其實也都只是為了我自己,我覺得每個人活著都要活得有點意義。 我想要活的開心,而能讓我開心的事,就是成為一個有用、有貢獻的人。  我喜歡開刀,更喜歡看著病人一天比一天好; 喜歡看著自己一天比一天厲害,研究一天比一天做得好。 我也想要我的父母開心,而他們最開心的,就是看到我開心,和成為這樣的人。 但是在這樣的醫療環境下,看到我所尊敬崇拜的老師們一個一個被告被起訴被判刑, 我不知道我能繼續這樣的心態多久?我還能待在這裡多久? 更不用說我其他同事,那些要養小孩要養父母要付房貸車貸的人、 需要時間陪老婆孩子的人, 他們還能在這樣的醫療環境下留在四大科、急重症單位多久呢?  各位知道 一個要開到20個小時的顱顏重建手術,健保給付還不如一個兩小時的自費美容手術嗎? 我只想要傳遞一個觀念,沒有一個醫生希望自己的病人不好, 醫療永遠存在不確定性, 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是良好醫病關係的基礎, 這才會讓我們的醫療環境更好、讓更多醫生保有自已一開始行醫時的出初衷與熱情。 --
如果護理師都不去上班
2017-08-19 00:00:00 作者:李世隆 分類:心情點滴
如果護理師都不去上班,會…拉拉佐編 416 發表 2017-08-18 11:54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用罷工這個詞,聽就覺得激進用力了點,但今天我想帶大家一起來發揮一下想像力,有許多行業的人他們如果都不去上班 1 天就好,將會是甚麼情況…   今天我們用護理師為發想的族群,你們覺得全台灣的護理師都像那天停電一樣忽然都集體下班回家,是甚麼局面? 當然醫院還有很多其他醫事人員在上班,我們只少護理師就好。  首先,急診,所有因為非預期性受傷生病的人,不論輕重傷,也用不上檢傷分類了,反正急診一個護理師也沒有,重傷的來不及救,輕的也自能自求多福,其他醫事人員全部都上急診前線,也有許多問題無法克服的,例如:醫師在插氣管內管,那誰有空給急救藥 ? 這是一個團隊才能完成的工作,少了誰都是無法運作的。   再者,各式病房,所有不論內外科哪一種疾病的病人住在醫院裡,如果今天護理師都不來上班,你們覺得問題只會像空服員颱風天請假,飛機班次減少這樣的問題而已嗎?  那天我看了新聞,空服員颱風天請了假,造成許多班機取消,因此很多人出不去回不來,大家抱怨甚至謾罵,覺得自己將會耽誤重要的事情或者損失很多旅費,我當時心想… 那萬一是護理師們請假呢? 住在醫院的病人將會沒人照顧,原本排程的手術被迫取消,延宕的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或是損失一家子的旅費,而是個國安問題了!  大家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甚至失去生命。   這樣我能想像大家一定開始痛哭謾罵護理師,你們怎麼可以怎樣怎樣… 但我必須告訴所有國民一個事實,今天除了公務人員或是軍職的護理師之外,所有護理師都是可以有權利說走就走,就算只是全台一半的護理師離開工作崗 位,後果也將難以預期。   不要覺得不可能… 因為過度的綁架護理師的良心跟道德,是我們最常見的現象。 諸如:你們護理師怎麼能棄病人於不顧呢? 你們護理師怎麼可以沒發藥沒換傷口就說走就走?這樣會死人的! 對!會死人的! 另外,病人怎麼會只是護理師的呢?病人是家屬的,你們才是真正要照顧他的人! 時常有家屬留了病人在醫院就覺得一切護理師都包了,只要出張嘴來監督,但是在醫院這位病人到底是誰的父母或是子女呢? 請大家好好想一想!  然而,有許多護理師是因為對這份專業的尊敬,不論颳風下雨、颱風地震,對自己的使命負責才未離開崗位。 但是我們真的不是甚麼聖人,擁有大愛大無畏的人。 我們都是一樣的。 我們都是一樣的,普通人。  合理的工時以及工作負擔,才能使得每位護理師能有健康的狀態留在崗位上,也才能夠給社會大眾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醫療重要的不只是醫師,整個團隊的成員,都非常重要,特別是每天與病人接觸時間最多的護理師。
台灣人,你在世界的哪裡?
2017-07-22 00:00:00 作者:李世隆 分類:心情點滴
台灣人,你在世界的哪裡? 邁阿密大學的眼科曾在美國得下 15 次的第一名,多年來更是美國眼科專科的權威學府。然而,近年在其眼科研究大樓,幾乎整棟都被中國人「佔領」,中國人在那數量之多,甚至可以反過來在美國的土地上問著:?Can you speak Chinese??初聞這件事當下,我莞爾笑了,但如今每當我回想這件事,卻覺得這背後的涵義讓人好難受。 我不知道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何者居多:是台灣人真的失去國際競爭力?還是台灣人不再願意出來世界打拼?「以前和我打球的朋友都是台灣人,在美國留了十幾年後,我發現我找不到跟我一起打球的台灣人了,現在跟我打球的,都是中國人。」朋友曾經感慨地對我說,台灣留學生的數量,已經減少到這種地步。我默默的點點頭,因為不只是留學生的數量,就連旅行,彷彿都是這回事。 芝加哥的青年旅館 或許這麼說吧,我總覺得,一個青年旅館裡國籍的組成成分,約莫相似於在世界旅行者國籍的比例。我在芝加哥的青年旅館曾經待過將近一週的時間,在那一週的時間裡,八人的房間有許多旅行者來來去去,但我幾乎是那棟青年旅館裡唯一的台灣人,我遇到無數的中國人,房間裡的室友不論如何輪轉,總是有著中國女孩的身影。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韓國年輕人願意出來闖的比例,也大幅升高,整個青年旅館裡的亞洲面孔,不是中國人就是韓國人。在芝加哥過後的一年,我來到波士頓,波士頓的街頭,彷彿也更驗證這件事:每 10 個走在街頭的亞洲人,約莫 6 個是中國人,2 個印度人,1 個韓國人,剩下那 1 個,才是剩下亞洲各國的混雜。台灣人,除非刻意相約,幾乎不太可能是在路上就聽到那熟悉的、台灣口音的中文。 「愛台灣,就是畢業了以後先不要回來。」 在我出國做研究前,研究所的老師曾語重心長的對我們這樣說。這句話大概在許多人耳裡刺耳得難以接受,然而,出來世界闖蕩後,我卻時常深刻地感受到這句話。 真實地感受到這件事,比起刺耳,更難受,因為這是扎在心上的刺人。 「以前在政策決定的國際會議上,你總會看到前輩在國際的場合為台灣發聲,可是現在,海外留學後願意留下來的台灣人越來越少了。現在去政策決定的會議上,都覺得很可怕,你看到中國人大量的出國,也大量的在美國留下來,他們因為是大國,講話本來就有力,現在因為人多,國際政策就更有利於中國了......所以拜託你們,如果出國留學,就努力地留下來,留在海外讓世界看見台灣,幫台灣爭取有利的政策,否則台灣會越來越失去國際能見度......」 老師在課堂上說。 我常常想起這些話,尤其是當外國人在猜測我的國籍時,每個人第一個猜我的國籍都猜我來自中國,當我說不後,外國人下一個一定是猜我來自韓國,屢試不爽。這個猜測的順序大概跟他們生命經驗裡遇到的亞洲人比例有關,中國人真的很多很多,再來就是韓國人。 波士頓冷清的台灣企業攬才會 上個月台灣的企業曾到波士頓攬才,波士頓已經算是台灣人相當多的城市了,很多生技產業也在這裡蓬勃發展,但場面卻非常冷清。一位在波士頓的生技前輩看到這現象語重心長地說:「我覺得這整件事可以分成兩點來討論, 第一是台灣廠商攬才準備不足 ,他們不知道求職最熱門的季節,也不知道台灣留學生畢業後的預期待遇,來了美國依舊只給台灣的薪水。 第二是台灣環境對一流人才缺乏吸引力 。我覺得第一點很明顯,但第二點的後果比較嚴重,並不是我們這些喝過洋墨水的人『傲嬌』,而是台灣必須認清,台灣的人口就這麼多,就算把海外台灣人都加起來,也就一丁點。」生技醫藥新創這些高度專業的領域,不可能期待台灣擁有每個專業領域的人才。 如果台灣廠商只請得起台灣人,那就注定人才庫一定無法齊全,對產業發展是很不利的。 況且就算是台灣企業,來美國徵才也應該用美國的標準,不要因為目標族群是美國本地人或在美留學生而有所差別。說白一點,留學生拿著大好的學位可以闖蕩世界,你卻要他回台灣接受次一等的待遇,只因為他心繫台灣?我覺得這是一種情感綁架。 」 「我覺得,我好像暫時回不去了。」 前陣子和大學室友視訊聊天,說著說著,我談到接下來的計畫,我苦惱地對著朋友說:「怎麼辦,我覺得我暫時回不去台灣了。」我總是思念台灣,我絕對愛著我的國家,但我認為愛他,不是用民粹的方式愛他,我們要客觀地看著他的好,與不好。 我從來不認為美國是多偉大的國家,我甚至認為美國太資本主義,福利制度太差,根本不是我認為一個「好」的國家該有的樣貌。「我總是想著有一天我要回去那個土地,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可是現在的我還這麼年輕,我想要一個可以伸展我抱負的人生舞台,我覺得台灣沒辦法給我一個我想要的舞台,或者至少,我學不到我有興趣的專業領域足夠的知識。 而且,我現在在哈佛做研究,我們在做的研究都是很新的 idea,根本沒有人做過,也是因為在這裡,當我有所啟發,我想出來的點子我常發現根本沒有人做過,我不知道如果帶著這些學到的東西回到台灣,失去了哈佛給的這些資源和這些充滿點子的資深前輩們,我還有沒有辦法繼續下去做我有興趣的研究......而且說實話,除了美國,到底還有哪一國有錢到可以常常做大型的公衛計畫?」我說。「那就不要回來呀,」朋友語重心長地跟我說:「 你現在面臨的掙扎,每一個留學生、出國過的人都有過,美國資源的確就是比較多,你還那麼年輕,你如果有能量在世界闖,也還想闖,為什麼要回來?人生只有一次,你要跟著你的心走。 」 愛台灣,是不卑不亢 朋友跟我說,在海外的台灣人,好像分成兩種,一種是一天到晚喊著台灣是鬼島,所以死都不肯回去的人,一種是認真愛著台灣的人,但每當遇到那種一天到晚喊著台灣是鬼島的朋友,他心裡總是很痛。 然而,身在海外,當我回頭看著台灣人,每當我想說些什麼,我總是猶豫,因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客觀地接受批評,或是當我提到我在海外感受到台灣應該還有進步空間時,會不會露出一副不以為然的臉。 一副:「不爽你不要回來」。我想起在台灣,愛台灣的人好像也分兩種,一種是酸言酸語的瘋狂抨擊在海外的人,認為喝過洋墨水就了不起,當喝過洋墨水的人也是為了愛台灣做出一些批評, 這種人只覺得「你這個『不純的台灣人』說什麼我都不想聽、不想接受。」 另一種台灣人卻是自卑的認為「台灣什麼都不好,所以你出國過的人說的對台灣批評的話都對。」 但這是不對的,台灣並不是鬼島,我一直覺得台灣人在國際上,有傲人的生存力,我們是一個小島國,但我們曾經打拼出亞洲四小龍的奇蹟,我們曾經讓世界看到我們,所以台灣人絕對擁有能量讓世界看見,所以現在這些海外人的批評,應該是對台灣亟需轉型的大環境很好的建議才對: 台灣要如何藉由別國的經驗轉型?如何發展?如何進步? 如果只是一味的拒絕批評,或是一味的接受批評,都沒辦法讓台灣的社會更進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不卑不亢的接受批評,這是以前大家都曾經讀過的話,但卻鮮少人真的記得把它用在接受批評的日常生活裡。不論海外或海內,我們都是台灣人哪,不回去台灣,不是因為不愛台灣,有可能是因為台灣的環境真的不好、有可能是海外能做的「愛台灣」能更多,同時也能滿足個人生涯發展或抱負,但這些選擇留在海外的人,批評或看到台灣大環境不好的同時,並不等同於海外的批評者不愛台灣, 而是,這些海外者,都在提供一個讓台灣更好的可能、機會和發展模式。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想要做點什麼,讓台灣越來越好,不論身在海外,或是台灣。 《關聯閱讀》 美國不是好好的,為什麼要回來?──思科軟體工程師的告白 科技人才為何紛紛留美當台勞?──「我沒有一天不想家,只是我真的回不去了...」 《作品推薦》 我們真的了解,什麼是「社會正義」嗎?──從哈佛醫學生要求更多社會正義課程談起 掌權者,你為何不溫柔? ──「輔心事件」,從史丹佛性侵案談起   執行編輯:Vincent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7-07-22 00:00:00 作者:李世隆 分類:心情點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作者從一位父親的角度,提醒年輕的兒子,如何在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方向,練習與機器相處,以及思考生命價值的三個維度,及早做準備,以因應可能帶來的龐大社會變革,也仍抱有一定程度的樂觀,面對未來。作者以一個從事高科技事業數十年的父親口吻,對正在就讀大學的兒子,說明人工智慧時代來臨,對於他未來可能的衝擊,並且給予提醒建議,也是對廣大新世代青年的提醒。Dear Son,我上週參加了我母校台大資訊工程系40週年的系慶,本週又參加了另一個母校史丹佛大學在台灣的一個論壇,兩個活動都圍繞著同一個主題,就是新一代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發展,將如何大幅改變這個世界,對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2016年有三隻狗(AlphaGo、Pokémon Go、Amazon Go & Echo),讓大家驚異於新科技的能力,以及其改變我們生活的巨大潛力。其中兩隻狗跟AI技術的突破息息相關,牽涉到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電腦視覺、語音辨識,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等相關技術。人工智慧這幾年不僅為每一個產業帶來變革,甚至也成為許多國家訂定新世代競爭發展的最重要議題。你知道嗎?當我十多年後退休的時候,我會享用許多AI應用帶來的好處,例如更準確的醫療診斷讓我活得更長,有無人車可以隨時接送我,你們不在身邊的時候,家裡可能有各種機器人可以陪伴我,聽起來都還不錯。不過,當你的人生在這樣的趨勢發展中,年輕人所面臨的許多新挑戰,恐怕不只是大量工作消失的疑慮,也會包括新的社會制度設計,人與機器的關係,甚至人類價值的嚴峻問題。雖然沒人知道未來真的會如何,我想在你還在就學的年輕階段,給你幾個建議,希望幫助你及早思考與規畫,因應這樣的時代轉變。首先,到底要學什麼科目或領域,未來比較不容易被機器取代?這是許多人最好奇,也最憂心的問題。我的建議有三:一、找你最有興趣的兩到三個學門,跨領域地建構屬於你自己的學習旅程 以最新的發展來看,不只是機械式、重複性的工作容易被取代,未來即使是專業的工作(例如醫師、教師、分析師等),人工智慧都可能輕易超越任何的人類專家。如果你有跨領域的創新能力,應該能產生機器創造不出的價值。二、趕緊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心態 過去學校裡學習的專業,可以運用好幾十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知識與訊息的爆炸只有越來越誇張,即使走出校園,你也必須養成吸收新知,辨別趨勢,擴展自己視野的習慣,不斷升級自己的能力,才能在產業快速變革的環境,持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機會。三、除了高端科技研發領域外,有關文化人性與休閒娛樂的專業,將會在未來的世界更吃香,有龐大需求 樂觀一點的觀察家認為,人工智慧即使取代許多工作,但仍會幫助人類釋放更多時間與潛能,多數的人會花在娛樂(遊戲、旅遊等)、文藝創造、以及公益服務等的活動上。如果你對於這些領域有熱情,可以及早準備,相信也能大有發展。其次,我鼓勵你以開放但審慎的態度,學習與機器共處,善用它的優點,而避免過度依賴它,甚至被它控制。許多人看了最近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僅開始懼怕如電影《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s)或是《駭客任務》(The Matrix)中,人類被機器掌控,喪失自我及生活空間的恐怖未來,會很快地來臨。我雖然跟許多AI的專家看法一樣,認為這種超人工智慧的形式,應該還不會在可見的未來出現,但是,人類越來越依賴機器的現象,確實讓我擔憂。從前的工業革命,乃至於近代的網路革命,將人類從勞力活動釋放出來,連結與流通了各項資源,不斷提高生產的效力。雖然每次變革都有阻力,有轉型的陣痛,但是每一次的演進也把人類社會帶進一個新的文明,人類藉由善用機器與資訊,解決了許多千萬年來難解的問題(疾病、飢荒、戰爭、生活品質等等)。從西方的文藝復興至今,幾百年發展出的普世價值,大半奠基於人文主義的自我意識。因為認為人類有自由意志和思考組織能力,才能相對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及器械,主宰這個世界,發展類似民主制度等現代文明。然而,當電腦系統開始會自我學習,即使沒有意識,但智能上逐漸超越人類的時候,人與機器的關係將變得十分蹊蹺。你若有機會多學學軟體及程式技術,理解大數據分析及機器學習的應用原則,用臉書時體察訊息推播的背後邏輯,玩VR遊戲時保有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分際,你將更有機會在各種人工智慧及商業應用的充斥下,不輕易被操弄(好像最近一次美國總統選舉的疑雲),不過度依賴(沒有手機就無法過日子),而能更自在地運用科技,享受其帶來的價值。最後,我希望你及早思考你的人生價值,在漫長(是的,你們將可能都活到一百歲以上)歲月裡不同階段的發展中,工作及生涯如何選擇,如何創造屬於你的生命意義。你還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動畫電影《瓦力》(WALL-E)嗎?裡面描繪的未來人類因為所有事情都有機器代勞,演化成超級肥胖、不事生產、不求進步、最後自我毀滅的廢柴結局。這也是近年AI快速發展下,一些悲觀的趨勢觀察家預言可能不久就會發生的事。電影《瓦力》劇照 當下不少年輕人因為對自己的價值存疑,對未來不抱希望,沒有目標,早早就啟動了安於小確幸,得過且過,甚至「混吃等死」的模式,你認為明天的世界,還會比今天好嗎?從歷史的縱深來看,我是比較樂觀的。如稍早所說,如果科技(特別是人工智慧)能夠大幅提高生產力,釋放人類大部分的時間,去除過去為尋求基本生存(賺錢)的束縛,我相信人類的文明會更加豐富多彩。就算許多人可能會因為真的「沒有價值」而淪於無所事事,終日沉迷於遊戲,甚至藥物,但仍會有相當多的人會選擇投入時間去創造、去服務、去改善我們的社會、去改善我們的地球。我希望你的人生能有比我們這一代(以及過去的祖先)更大更廣的發展空間,就算切成十到十五年一個單位,你以後也有至少五、六個人生大目標可以去努力實現。我鼓勵你勇敢地去探索,去嘗試,想創業、想壯遊、想啟動社會運動,或社區改造?想清楚就去做吧!不要太怕失敗,因為你的人生將有無限的機會。李開復的《人工智慧來了》這本書中,引用美劇《真實的人類》(Humans),合成人(Synth)曾說過的一段話:「我不懼怕死亡,這使得我比你們人類更強大。」但是人類主角卻說:「你錯了!如果你不懼怕死亡,那你就從未活著,你只是一種存在而已。」人類因為知道自己終不免一死,才會努力活得精彩。你我血緣相連,有深刻的親情,也有傳承的使命,雖然不知道AI會在你的世代如何提升文明,還是摧毀文明,但我希望你,以及我們的後代,都會因為對生命抱有高度的熱愛,善用科技,持續追求更豐富的生命意義。我勉勵你,也祝福你。(作者是澔奇科技與瀚師科技創辦人)責任編輯:翁世航核稿編輯:朱家儀
「好.動.玩.樂」是孩子的權利!
2017-06-15 00:00:00 作者:李世隆 分類:心情點滴
來喔,以頌讚兒童特質為主的【大大親子影展】去年首屆在高雄誕生,2017年影展已從高雄跨到台北了。12部電影、36場的電影放映與座談。' 共「童心世界」、「青春模樣」、「天才天才?」、「過動人生」四大單元,投注在兒童性、親子關係、學校教育、及過動等兒少等議題,外加〈世界咖啡館─我對教育小看法〉、〈拍一封信給你 影像信〉兩大週邊活動。 「好.動.玩.樂」是孩子的權利!活動細節:http://www.letchildrenbe.org/archives/1908影片介紹:http://www.letchildrenbe.org/archives/1916臉書粉專:大大親子影展 https://goo.gl/RcQPiq ●2017大大親子影展選片指南時間:6月17日15:00地點:高雄夢時代誠品主講:2017大大親子影展策展人林杏鴻、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 李佳燕醫師報名方式:自由參加 ●台北場時間:7月7日(五)至7月13日(四)地點:松菸誠品電影院購票方式 :https://goo.gl/PO37No片單介紹:https://goo.gl/SYcE4e ●高雄場:時間:7月1日(六)至9月30日(六)地點:高雄in89駁二購票方式:in89駁二現場購票片單介紹:https://goo.gl/SYcE4e●《世界咖啡館 我對教育小看法》高雄場時間:7 月 8 日(六)下午 2:30 至下午 5:00地點:塩旅社二樓購票方式:https://goo.gl/M2gxSo ●拍一封信給你 影像信活動不管用手機或是相機大方自拍,偷偷自己拍大大影展全部照單全收∼孩子想對養育者說的話或是養育者想對孩子說的話可以選擇以活潑的方式露面或是以害羞的方式,只出現聲音通通都行快來展現你的創意影像信,等你來分享!!!趕快馬上報名∼∼即日起至9月30日(六)將拍攝完影片請上傳到 [email protected]你的影像信將在大大親子影展粉絲專頁、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兒福中心等合作單位粉專或網頁播放喔! 凡投件入選者,即贈送精美獎品。⭐ 更多資訊●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官網:http://www.letchildrenbe.org
法國高中會考以哲學開幕………
2017-06-15 00:00:00 作者:李世隆 分類:心情點滴
法國高中會考以哲學開幕………整整四個小時,莘莘學子都得沉浸在這些考題裡論述爭辯… 今年的技術科的洩題事件,臨時改換,也使得某些考生鐘聲響起後遲遲才拿到試題。 哲學會考是法國學制的特色,不在讀死書,而在於啟發培養青少年的個人邏輯思考,意識表達。為進入更一層的學府做鋪路工作。 今年的試題如下:理科:1)捍衛自己的權利,就能捍衛自己的利益?2)我們能否掙脫自己的文化? 社會科:1)理性能讓所有事都是對的嗎???2) 是藝術作品就一定是美嗎? 文科:1)是不是只要觀察就能知道所有?2)所有我有權利做的都是正確的? 技術科:1)是否有理性的濫用?2)是否應該去尋找幸福?你們是否也來深思這些問題………… 來自網路新聞
護理師最討厭的10件事
2016-11-10 00:00:00 作者:李世隆 分類:心情點滴
醫護工作辛苦與壓力!不是人人能體會。(圖�達志�示意圖)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在台灣,「血汗醫護」時有所聞,除了面對耐性極低的病患及家屬,還得提防暴力威脅,時不時還會因為莫名的原因而遭到投訴,即使工作再累也不敢吭聲。想當名醫護人員真的不容易,國外網站《Prevention 》分享護理師最討厭的10件事,希望看完後,大家能以將心比心的態度和善對待默默守護國人健康的醫護人員。 1.等一下就沒耐心 看完診後,在等待護理師回應的這段時間,可能有點折磨難耐,尤其對於無法靠自己力量離開病床的病患而言,但在醫院裡,人人平等,若有延遲,可能是因為有另一名患者狀況緊急,需要優先處裡,希望患者們能夠多一點同理心。 2.對於專業術語不提問,愛裝懂 瑞德福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Sarah Gilbert博士說,每個人的病徵不同,對於健康的問題與需求差異也很大,希望患者與醫師交談的內容能夠解決自身的疑惑,若對專業的醫學術語或有不理解的訊息應盡快提出,有助於病況的恢復,而不是不懂裝懂,隨便「翻譯」理解,恐延誤診斷。 3.湧入病房、診間 護理師為了方便得知患者的生命跡象或餵藥,會限制探視患者的人數,因此若探視時間還沒到,加上護理師正在忙,請不要執意強行進入。還有,不要坐在空床上,因為護理師不得不為下一名患者換上乾淨的床、被單。▼即使再著急家人的病況,仍要留意現場狀況,避免強行進入。(示意圖�記者徐文彬攝) 4.不使用或過度使用呼叫鈴 紐約杜魯學院護理與健康科學副教授Patricia M. Burke說,很多患者認為,自己能夠下床費力的去上廁所,是幫了護理師一個大忙,值得讚賞;但倘若患者在過程中摔倒或是昏厥,兩人都可能受到嚴重的傷害。但也不是說任何小事都要按呼叫鈴,只是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5.要求家屬離開病房會得罪他們 當護理師在進行一些工作流程或照護,家屬最好不要在場,例如替患者清理床上的排泄物,若請家屬們移駕病房外,希望能夠諒解而不是鬧脾氣。 6.電話關說耍特權 有些名人或是具有權力的人,有時會利用特權走後門看診、安排床位甚至插隊開刀,然而攸關患者的權益,這些行為絕對不允許的。 7.隱瞞病情 患者忽視了某些症狀,會直接影響藥物的開立與治療。Sarah Gilbert博士說,患者的「疏忽」一般而言不是故意的,只是未加考慮細節的重要性,若是害羞、尷尬難以開口,可以試著出示過去看診的藥袋,以利醫師了解病情。▼應將症狀一五一十說出,以利醫師診斷病情。(示意圖�記者徐文彬攝) 8.一邊吃藥一邊說話 大多數的護理師不介意在你說話的時候餵你吃藥,但也藉此機會教育,因為邊吃藥邊說話,讓噎到的風險提高。 9.要求護理師做超出本份的事情 護理師樂意為患者服務,但卻容易養成患者認為這些協助都是理所當然的心態。Sarah Gilbert說,患者能獲得妥善治療,就能越快出院,但並不是要求護理師為你們把屎把尿、買便當,對於患者的種種無理要求都得接受。 10.探視病人的過程接電話 當護理師在向病人家屬解釋他的病況時,電話響起並接聽的舉動,可能造成訊息中斷;護理師最欣賞的是即使手機響也先調震動,直到探視結束後再回電的人。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關鍵字:  健康百科 行為 護理師 白眼 奧客 Prevention
資優生的青春輓歌
2016-11-10 00:00:00 作者:李世隆 分類:心情點滴
資優生的青春輓歌 作者: 陳鴻彬心理師 【渾身是刺的孩子】  「是我爸媽要我來的,但我不需要跟人談,你別白費力氣。」初次見面時、確認爸媽離開視線後,他說。活像隻刺蝟,卻也直率與坦白。 「我明白,因為你的語氣已經傳達出你有多不爽。」我不受影響,倒是他自己聽了後忍不住「噗哧」一聲笑了出來。「有這麼明顯喔?」他問。我點點頭。 嚴格說來,他不算是我的個案、更不是我的學生,純粹只是因為他的父母曾跟我在同一個義工單位服務、有些許交情,所以希望我能夠與他們正就讀高三資優班的兒子談一談。至於這對父母的訴求,他們不好意思明講,但因為已被許多家長請託過,所以我心裡大概猜得出來。 「雖然我認識你爸媽,但我不是他們的『打手』,更沒有領他們的薪水,所以也毋需『效忠』他們。」,我喜歡直來直往。 聽到「打手」、「效忠」這些字眼,他笑得更開了,「你真的很有趣,跟其他我爸媽找來『輔導我』的人很不一樣,夠直白。」 「看來,我不只不是第一個『官方代表』,可能連十名內都排不進去?」我們相視而笑。第一次見面的剩餘時間裡,就在聽他分享「遇過哪些種類的『官方代表』」中度過。 看著笑顏逐開的他,我知道:他的防衛,放下了。 【資優生的原罪】  從小到大,不只一路就讀資優班,在資優班裡更是名列前茅,大家都說他是「準醫科生」。這個向來孝順、聽話的孩子,讓這對父母很自豪。 但,特別的是:高中二年級以後,他的成績明顯滑落很多。「再這樣下去,怎麼上得了國立大學醫學系?」他父親憂心地說,母親則在一旁靜默不語。 與這孩子接觸幾次後,他學習上的天賦以及聰明的模樣,都令我印象深刻。我不禁萌生好奇:成績退步,是他「不為」還是「不能」? 隔週見面時,我轉達了他爸爸的擔心。 「奇怪,為什麼成績好就一定得唸醫學系?」他嘲諷地說,嘴角牽動了一下。 「那你愛什麼系?」我直接破題。 「生命科學系」他回答得也俐落,「但我爸媽眼裡只有醫學系,從來不問我喜歡什麼;即使我說過,他們也假裝沒聽到。」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成績爛到上不了醫學系,就可以做自己。」我歪頭看著他。 「我果然不能小看你!」,他說完,偌大的空間裡,留下我們兩個人清朗的笑聲。  【死諫】  「學科能力測驗」(一種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公告後的隔天,他來找我。他依舊拿了一個有機會錄取私立大學醫學系的成績;照理說,他應該會憂愁於「無法照自己的喜好填志願」,可是他沒有。 「你有什麼打算?」我問。 「我還是會照他們的意思填,繼續做他們眼中的好兒子。上大學後,再做回自己。」他表情漠然、不帶情緒。出奇的冷靜,讓我有點不寒而慄。 我依稀感覺到有些不對勁,問他:「你打算怎麼做回自己?」。他笑著搖搖頭,喃喃地說:「你不會想知道的!」。沒想到,這也成了我們最後一次的見面。 我向來頗相信我自己的直覺,而且為求謹慎,所以約了父母見面。但自從孩子的成績公告後,這對父母態度變得冷漠,多次以「忙碌」為由推託見面,直到我下最後通牒,留了訊息給他們:「如果你們還想要這個孩子,請主動與我約時間一聊。」 「他現在確定可上得了醫學系,雖然不是國立的、我們不甚滿意,但尚可接受。所以我想應該是沒什麼問題了吧!」一見面時,父親劈頭就說。 「當然,如果你們所謂的沒問題,是指『上醫學系沒問題』,那的確是。」我看了一下這對父母,深呼吸了一口氣,緩緩地把每個字說清楚:「但他的情緒狀態,其實不太尋常,我擔心會有自我傷害的風險或發生無法挽回的遺憾。請你們務必多關心他的感受與生活、了解孩子想要什麼!因為比起是否能上醫學系,這件事更令我不安。」 「你多慮了!我太了解這孩子了,這種事不可能發生在他身上。」父親笑著說。感覺笑裡還帶點「大驚小怪」的嘲弄。 我突然發現,那種「被嘲弄」的感覺,或許就是這孩子十幾年來最熟悉的感受。 「該提醒的我已經提醒了;而且,他是你們的孩子,不是我的。」我的話語裡,其實帶有情緒,但這對父母是否能感受得到?還是,依然選擇漠視這些情緒,就像一直以來漠視孩子的聲音與感受那樣? ------- 時光飛逝,我淹沒在日常忙碌的時間流裡,不知不覺像快轉般、到了九月底各大專院校開學的季節。 微涼的午後,我手機進來了一封訊息。打開之後,我顫抖著身體,頹坐在辦公室椅子上,久久無法自己。 「我們錯了,不該沒聽進去你的話。孩子今早被發現在外宿的房間裡燒炭輕生,印有『醫學系』三個字的學生證下壓著遺書,上頭只有簡單幾個字:『親愛的爸媽,這輩子我很努力地當你們的乖兒子,下輩子可不可以讓我做回我自己?』。他的告別式,我們希望你可以來送他最後一程,這是我們僅存少數還可以為他做的事情之一。」 我幾乎可以感受得到打著這些文字時,父母的心情有多悲痛。只是,我腦海裡忍不住反覆想著:「這一切,其實有機會可以避免的,不是嗎?」去送孩子最後一程時,我選擇站在遠遠的地方,因為不忍卒睹父母的哀痛逾恆與悔恨自責,更不敢直視我自己的憤怒與遺憾。那一刻,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什麼叫做「不見棺材不掉淚」。我帶著極度複雜與矛盾的情緒往前走,即使深知這對父母需要受到協助與陪伴,但我始終無法勉強自己靠近他們,只能請專業領域的朋友接手幫忙。而從那天起,更有長達數年的時間,我一概推拒所有親友請託、不跟他們的孩子談。「如果你找我,是想透過我對孩子的影響力、勉強他去走你們想要他走的路,那很抱歉!我無法幫這個忙。」我總是如此回應他們。  【孩子不是父母用來填補遺憾或履踐夢想的工具】  我們都是一邊長大、一邊遺落某些幼時曾有過的夢想或願望。這些失落,或許是因為能力的限制、環境的不允許,或是經濟方面的不足。 帶著這些遺憾往前走,直到有一天,當我們成為「父母」,有些人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曾經有過的夢想有機會實現,並在孩子身上投射我們自己的期待。 渾然忘記: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非我們用來填補遺憾與失落的工具。尤其是當孩子乖巧、孝順、聽話,極容易使我們慣性忽略他們的聲音,而只專注在我們自己身上。孩子,更不是我們的「事業」,請別把他們當成事業來經營。他們,活生生、有情感、有想法,和你我一樣。有太多的孩子曾告訴過我,他們感受到的是:爸媽愛「他們當年達不到的夢想有機會實現」、愛「面子」,勝過愛他們。你,在孩子心目中,是這樣的父母嗎?新書預告: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鋼索上的家庭》給心底仍承受著父母傷痛的我們-----------❤寫在最後的暖心呼喚❤每個人,都會有幽暗低谷,連心理諮商專業人員也無法免疫。如果你感覺到自己生命似乎走到「過不去」的關頭,懇請你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專業人員一個機會,陪伴你走一段路,或是拉你一把。24小時會談專線(生命線協會,半夜也可以打):1995 (手機與市話都可直撥)張老師中心協談專線:1980 (手機與市話皆可直撥)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