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塑膠容器與化妝品的關係,從安全談起=張麗卿老師格文引用

A:

(所有圖文都在http://tw.myblog.yahoo.com/doctor-skin123/article?mid=11953)
補充說明:
很久很久以來,我們就知道「以閱讀成分表方式理解保養品」?不!可!能!
那些達人、美妝部落客、廣告漫天撲地來,讓各位誤以為「保養品絕對安全」。事實上,既然保養品會滲入體內(人乳樣品中發現保養品防曬成分=論壇譯文引介),它當然就會導致生理的問題。如果某個保養品會引發您的臉部發炎,進到血液中的該成分/該產品,會不會誘發乳癌?誘發肝癌?
您只注意「不要臉紅、不要毛孔粗大、不要血管增生、不要黑斑」。我是醫師,我擔心您的乳癌,您的肝癌、您的免疫失調疾病風險。
補充說明中有許多文章,我們已經從邏輯中、從臨床實證中發現了許多保養品可能的風險來源:
① 廠商可能說謊:雖然說「保養品全成分標示」已成定局。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廠商可能放了不該放的東西,或者該放的東西沒有放(民眾送驗美白霜 汞含量超標250倍=廣告/新聞閱讀)。
② 廠商沒有說謊,但是不知道自己的成分有雜質風險:成分表上看不到的秘密—不純物。
③ 就算知道全成分,根本不知道成分的絕對濃度:「99%鹽+1%水」與「1%鹽+99%水」標示可以完全相同(最多是順序前後),然而成品完全不一樣(「以閱讀成分表方式理解保養品」?不!可!能!)。
④ 單一成分的短期安全≠長期安全:保養品廠商常常宣稱「最新成分」、「最新研究」。然而從諾美婷(曲美)、Aspirin…等藥物的長期觀察,加上長期安全才是真正安全;談「台灣眼科名醫蔡瑞芳宣佈停作LASIK雷射近視矯正術」這許多經驗、教訓;醫學界很清楚「所有藥品、治療都必須長期監控」。然而,誰來監控保養品成分的長期安全?「我們讓50位客人使用八個星期,保濕度上升56%」?50人太少!八星期太短!瞬間保濕度沒有意義!
⑤ 單一成分長期安全≠混合成分長期安全:我們都知道,吃了某些藥物之後,繼續使用葡萄柚,結果會大幅增加或降低藥效。保養品並不是單一成分的;即便果酸長期使用勉強安全,您知道「5%果酸乳液」中,其它的95%是什麼?「果酸」與「防腐劑」及「定香劑」混合在一起,會不會出現化學或生理變化?
⑥ 就算什麼都安全了,罐子仍舊是風險所在:保養品的研發廠商不會告訴容器製造商,他們配方中的商業秘密。反過來說,容器製造商辛辛苦苦做出一個新容器,也不會將「創新」的過程告訴保養品製造商。兩個原先無害的產品,相處之後可能溶出有害物質,比方說熱水與塑膠杯。這個議題在保養品界還算是新議題,估計還沒超過十年。張老師的這篇文章,就是在探討這個問題。
結論!
我們知道「誠信」*「濃度」*「不純物」*「長期安全」*「交互作用」*「容器風險」會是一個極為龐大,無法估計的風險來源。身為消費者,身為醫師,我們如何保護自己?
答案其實很簡單: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我們不看過程、只看臨床結果,只要不斷監控,我們就知道安全或者不安全。這就是藥物管制的精神: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PMS)!
如果您不接受肌膚監測,又堅持繼續冒著「保養品風險」…這就是黑斑、肝斑、青春痘、敏感、酒糟的來源呀!
塑膠容器與化妝品的關係,從安全談起
今天到工業局開會,感覺高鐵站有點陌生呢!從農曆年前到今天,「閉關」了近一個月沒出差北上過,很多工作也陸續在今天之前完成,心情上輕鬆些了!
想起昨晚2:00左右,完成«化工月刊»的專業文章,文章的主題是『塑化劑與化妝品產業鏈的關連』。內容主軸圍繞在化妝品業如何斧底抽薪斬斷塑化劑的糾纏。其中很大篇幅談到「塑膠類容器包材所含的塑化劑」與化妝品「內料」的牽連。
這雖是篇六千字的文章,但受限於主題,塑膠包材的部分,不適合過度的敘述。就以簡要記錄的方式寫在這個園地,提供給化妝品同業參考。
大家都知道PVC有毒,加熱不得、裝盛高油度食物會有滲出致癌物之慮。所以,不論是食品用容器或者化妝品瓶器,較為首選的都是PET、PE、PP、PETG等材質。
這類塑膠都是所謂的熱塑性塑膠,也就是要加工成形之前,必須混入相當比例量的塑化劑,才能增加柔軟度使易於加工。
塑化劑中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即大家最怕的DBP、DMP、DOP、DEHP、DINP、BBP、DIDP、DEP等),基本上是不溶於水、可溶於油,更可與大多數的有機溶劑互溶。所以,當塑膠容器裝的是酒精、NMP、Transcutol等保養品常使用到的溶劑時,塑化劑將會持續的被溶出。
塑化劑溶出,塑膠的表面結構蜂巢化,於是,容器薄了或破了或表面霧化了。
塑化劑會含多少比例?在塑膠加工中,添加量在5~40%不等。二次回料的話,得加更多。所以,瓶蓋、瓶口內塞、內墊片等,塑膠業者昔以回料製作,對化妝品來說,是有溶出塑化劑的污染風險的。
談到回料,就又不得不提螢光增白劑。塑膠回收料因為品質差,所以,常會加螢光增白劑去提亮白度。
但幾乎所有塑膠用的螢光白劑,都可以「很容易」的被乳霜劑型的保養品給溶出。所以,不止塑化劑,還要記上一筆螢光劑。
接著,塑膠瓶器還有什麼風險?
① PP與PE材質,怕低分子量的異丁烯、聚異丁烯、烷醇類、揮發性溶劑,會有塑料溶出。
② PS與PETG材質,對極性合成酯、化學性防曬劑、香精,都會溶出霧化而變形。
③ PVC更不用說,會釋放出氯乙烯單體,保養品不考慮這種容器裝盛。
④ PET號稱耐油、耐溶劑、耐弱酸,但不耐鹼,裝入10%KOH或10%精胺酸,不久就侵蝕碎裂了。
化妝品的配方,越來越傾向運用各式各樣的油性溶劑,不論是創造油而不黏膩、絲緞般輕盈觸感、很快就吸收了或稀釋成本等目的。
而即便是有機的、天然的配方,植物油一樣能溶出塑化劑、螢光劑!
所以,容器的選配得更加小心,才不會嫁禍給使用人。除了化妝品業者必須更嚴謹面對容器及塑料配件之外,化妝品塑膠容器的供應業者,也該對自己供應的容器做更多的把關,把安全的容器交給化妝品業,塑膠業者責無旁貸啊!
在包裝的選擇上,真的不要自欺欺人的認為「塑膠」比較環保、可回收、對環境較無污染。
部落格設置目的:
極緻,只做對的事!為了幫助更多患者,極緻希望獲得高手們的分享。如果您對某種治療非常有把握與醫學證據,請告訴我們。極緻會謹慎地評估,並且協助建立該治療方案的肌膚監測原則與大力推廣
專業敏感/酒糟/玫瑰痤瘡肌膚治療機構;特別是錯誤雷射/激光/醫美/保養品後反黑、發炎、脫皮、粉刺與紅腫、敏感問題
想定期獲得真正的醫學美容與保養品訊息?請訂閱本部落格。這裡還有「微博答客問」欄目開通說明與更多影音視頻檔請按這裡
補充閱讀:
「以閱讀成分表方式理解保養品」?不!可!能! 2011-09-06 17:16
為什麼保養品「長期使用有危險」?=談「實驗室資料」與「長期追蹤PMS資料」 2011-03-15 16:21
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PMS) 2011-01-06 18:10
長期、大量的實體資料;唯一「有科學證據的安全」!(2010/11/10舊文章) 2012-02-06 21:53
「聽細胞的聲音」…肌膚監測,「更」科學的診療方式 2011-12-31 17:08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2011-01-06 16:11
保養品不是「絕對安全」!「漂亮美眉部落客」與「美妝達人」不應該隨便推薦! 2011-11-15 12:30
「美容達人」與「雷射術後修復保養品」是忽悠?還是實證? 2011-11-11 12:06
人乳樣品中發現保養品防曬成分=論壇譯文引介 2011-05-20 15:10
陷入了護膚保養的完全迷茫期!?=微博答客問2011110401 2011-11-04 19:10
陷入了護膚保養的完全迷茫期!?partII=微博答客問2011110701 2011-11-07 21:29
長期安全才是真正安全;談「台灣眼科名醫蔡瑞芳宣佈停作LASIK雷射近視矯正術」 2012-02-15 12:01
民眾送驗美白霜 汞含量超標250倍=廣告/新聞閱讀 2011-01-19 20:32
成分表上看不到的秘密—不純物 2010年8月20日
「以閱讀成分表方式理解保養品」?不!可!能! 2011-09-06 17:16

2012-02-15 13:59:55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