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搖頭晃腦、雙手抖動,都是【原發性顫抖症】惹的禍!


近來腦神經內科門診中,一位45歲的江先生,由於最近這一陣子被家人及同事觀察到時常出現頭部不自主地來回晃動,但本人卻不自知。在公司當被主管交代任務時,雖嘴巴頻頻稱是,但卻無法控制自己如波浪鼓地搖頭不定,結果反倒造成該主管誤會,甚至還差一點要捲舖蓋走路,因而前來請求醫師幫忙。

經腦神經內科醫師診治後,才知原來江先生罹患「原發性顫抖症」 (Essential Tremor),經施予藥物治療後,搖頭症狀漸獲得控制,終可擺脫「搖頭族」所引發的不必要誤會跟困擾。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指出,「原發性顫抖症」為一種肌肉非自主性來回震顫,但是卻有節律性的慢性疾病,其發生率和年歲的增長呈正比關係,但並沒有性別上的差異,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約影響百分之五的人口,約為巴金森氏症患者的20倍左右。

此類型患者有超過五成的比率是有家族遺傳史的情況,因此它也被稱為遺傳性顫抖症 ( Hereditary Tremor) 或是家族性顫抖症 ( Familial Tremor),但是其確切的遺傳方式目前仍不清楚。

黃婷毓醫師表示,原發性顫抖症在臨床表現上,有以下7點特徵︰

1. 經常出現在雙手,具體表現如拿筷子會抖、寫字成鋸齒狀,有時也
  會影響頭部及聲音,「搖頭型」佔75%,「點頭型」佔25%,聲音則
  像「陽婆婆」。
2. 通常是兩側對稱性出現,極少只出現在單邊。
3. 為姿勢性及動作性顫抖(肢體休息時不出現)。
4. 50%的患者有顫抖的家族史。
5. 喝酒以後顫抖情況會減輕。
6. 其進展過程非常緩慢,通常數年內病情不會有很顯著的改變。
7. 壓力和情緒會造成惡化,所以有時容易被誤以為焦慮症的表現。

治療方面,目前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 藥物治療:可給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Propranolol)或是苯重氮基鹽
       類(Benzodiazepine)或是抗癲癇藥物(primidone)。

2. 手術治療:對於藥效反應差或是顫抖已造成日常生活影響時,可考
       慮視丘切開術(thalamotomy)或深部視丘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等手術治療。

3. 肉毒桿菌:則提供藥效反應差的病患一個非手術的治療方式。

最後,黃婷毓醫師強調,導致顫抖的原因有許多種,但無論是何種原因,如果患者因顫抖的程度較厲害,以致於影響到患者生活及社交上的正常功能的話,那可就大事不妙。因此,當自身發覺或是被家人朋友同事發現到有頭部或其他部位顫抖的情況時,應盡速求助腦神經內科的醫師來診斷,藉由顫抖自我檢測表及神經學的檢查,才能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


新聞資料來源:書田診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