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張嘴就有喀喀聲!顳顎關節疾病「針」有效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任江裕陽說,顳顎關節位於耳朵的正前方,是掌管人類張口閉口的重要關節。顳顎關節疾患症狀包括:嘴巴張不開、張嘴或閉口時顳顎關節有喀喀聲、聽力障礙、耳朵痛、耳朵閉塞感、耳鳴、臉頰及頸部痠痛等。該病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女性約比男性多1.5倍。

圖片來源:by artur84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造成顳顎關節疾病的原因很多,包括外傷、不良的口腔習慣(夜間磨牙、常吃堅硬食物、嚼口香糖等)、咬合不正、作息不正常、睡眠品質欠佳、心理壓力、先天韌帶鬆弛或關節病變等都可能發生。江裕陽表示,在現今繁忙的社會,緊張、焦慮或憂鬱,尤其可能是最主要原因。

左側耳前方疼痛緊繃感,牽連至左臉頰及左頸部已有三年時間,先後經復健科及牙科(使用咬合板)治療後,症狀未明顯改善,最後由牙醫師轉介至中醫科接受針灸治療。

患者自述無外傷史,但病發前曾遭遇過很大的情緒壓力,在失眠一段時間後,左耳內開始有疼痛感,要捏住鼻子,把整個下顎往左邊移動,『喀拉』一聲,耳朵通氣後症狀才會稍微改善。患者左耳前肌肉緊繃疼痛感,往上牽連至太陽穴附近,張大嘴巴時尤甚。嚴重時太陽穴附近青筋暴起,左側嘴角繃緊,往下痛連左頸部前側,甚至影響飲食。

江裕陽指出,該個案經中醫診斷為「經筋病」。經筋相當於解剖學的筋膜、肌腱、韌帶、肌肉、關節囊等軟組織,經筋病亦多表現在運動障礙方面,如筋脈的牽引、拘攣、抽痛等,屬針灸適應症,因此患者每周接受2~3次的針灸治療。穴位選取百會、下關、頰車、地倉、足三里、合谷等,以疏通經脈氣血。患者持續接受針灸治療半年後,疼痛指數由原本的8分降為2分,整體症狀改善,亦獲得病患滿意回應。

江裕陽解釋,顳顎關節疾病是由於經脈氣血不通所致。中醫古籍中有關顳顎關節疾病,依臨床表現症狀各異,而有不同的病名記載:「落下頦」,指顳顎關節脫位,不能自然張合。「口噤」,指牙關緊閉,口張不開的症狀。「錯縫」,指關節因外力造成微小移動,而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半脫位。「傷筋」,泛指外傷或慢性勞損造成的經筋損傷,該個案即屬於傷筋的範疇。中醫對於不同類型的顳顎關節疾病療法,如下:

•肌筋膜疼痛:肌肉、韌帶的損傷;傷筋;針灸或傷科手法放鬆筋肉。

•關節內障礙:關節脫位、關節半脫位、關節盤移位、髁突損傷;落下頦、錯縫;傷科手法復位。

•關節病變:關節炎、關節纖維化;口噤;針灸。

顳顎關節疾病常用針灸穴位:

一、百會:位於巔頂。針刺百會,能引氣上行頭部。

二、下關:位於顏面耳前顳顎關節。針刺下關,有良好的止痛與通竅作用。

三、頰車:位於嚼肌上。針刺頰車,可使嚼肌放鬆,有止痛作用。

四、地倉:位於嘴角。針刺地倉,可緩解病患顏面繃緊的不適感。

五、合谷:位於手的虎口位置。針刺合谷,可緩解顳顎關節疼痛。

六、足三里:位於膝下,針刺足三里,有升發胃中陽氣,上行頭部的作用。

中醫認為顳顎關節疾病,是由於氣血瘀滯、脈絡痹阻、筋脈失於濡養所致。針灸可疏通經絡氣血,對於罹患顳顎關節疾病』的患者而言,中醫針灸療法是一個值得推薦的選擇。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中醫科 江裕陽 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