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他為什麼不說話—當心幼童選擇性不語症

“弟弟你好,你坐在這邊,媽媽坐這邊;你幾歲了?媽媽有沒有跟你說今天為什麼來看醫生叔叔?”......

面帶愁容的媽媽帶著一位很清秀的小男生坐在門診的椅子上。

“咦,你不喜歡跟醫生叔叔講話喔!”媽媽忍不住開口了,“小明他就是這樣啦,在家裡明明都會跟我講話,去到別人家或是幼稚園,就一句話都不肯說,一開始只是覺得他膽子比較小,比較怕生,去親戚家都不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原以為長大一點就好了,哪知道上了幼稚園還是一樣,老師問什麼都不回答,連要上廁所都要老師猜他的意思,幼稚園老師跟我們說什麼語言障礙啦,智能不足啦,聽力有問題啦,還有人說什麼這就是自閉症,平常在家裡也蠻正常的啊,反應很快喔,跟同學玩也都不講話,一個字都不說,越來越少小朋友要跟他玩了,打他、罵他都沒有用,買玩具給他也沒什麼效果,醫生,你看這個孩子會不會一輩子都不跟別人講話,那他以後上學、出社會要怎麼辦?”

“選擇性不語症(Selective Mutism)”是一種發生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精神疾病,它並不是很常見,最常發生在大約五、六歲的孩子身上;如同上面那個小朋友一樣,這個疾病的特徵就是:持續的在某些需要說話的場合保持不語,但是在其他的場合中,卻可以使用語言來和別人溝通。通常是在學校或是離開家的地方不說話,而會在家裡和家人說話。這樣的小朋友的語言能力和聽力並沒有什麼問題,智力一般來說也沒有特別低下,但是由於不說話的原因,往往會影響到這些孩子的人際關係,老師會覺得他故意搗亂或特別笨,其他的小朋友,當然也不喜歡跟不說話的人一起玩。

這樣的小朋友多半天性害羞、敏感且容易緊張或是易產生憂鬱的情緒。因此,有時候選擇性不語症會被視為社交恐懼症在兒童時期的一種表現,這樣的孩子不容易跟家人以外的人形成好的社交關係,同學的嘲笑或是排擠,往往會讓他們不願意去上學,在這些孩子當中,有些人會慢慢的自己康復,但其中也有些孩子,一直到十歲甚至年紀更大了以後,還是受到這個疾病的影響,不願意在某些場合說話,而導致社交或是工作上的困擾。

有各式各樣的治療被使用在這些選擇性不語症的孩子身上,最常使用的藥物像是選擇性血清抑制劑這類的抗憂鬱劑,有一些報告顯示使用後,不語的症狀會有一些改善;除了藥物以外,心理治療才是到目前為止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其中包括了遊戲治療、行為治療、個別心理治療,還有對父母親職技巧和婚姻關係的諮商和衛教等,這些治療往往需要專業人員的介入,針對不同的個案設計不同的治療方法,並因著不同的進展而調整治療的方針,通常經過適當的治療之後,這些小朋友的症狀都有明顯的改善。

小明在經過初診之後,醫師安排了諮商師和他做遊戲治療,在治療的初期,小明從哭鬧著不肯進遊戲室,進步到可以跟治療師一起玩遊戲,治療師接著設計了一些會發出聲音的遊戲,再進步到需要說出單字和短句子,最後進步到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總共經過了六個月的努力,小明已經會跟同學說說笑笑,也肯回答老師上課的問話,雖然在一些陌生人的面前還是不肯說話,但是父母還有治療師都相信,有這半年進步的好經驗,小明一定可以克服這個問題,成為其他小朋友的好朋友。

本文轉載自南區精神醫療網康復通訊第33期
本文作者:成大精神部 柯昇穎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