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對抗單細胞生物的撕殺 沒有永遠的贏家!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科 楊淵韓主治醫師&
                神經科加護室 林瑞泰主任


淺談細菌性腦膜炎

人類與細菌的戰爭是永無止境的!那是一場高度發展的生命,對抗單細胞生物的撕殺,沒有永遠的贏家!過去如此,現在如是,未來呢?有可能依舊!現有的菌種被消滅了,新的抗藥菌種又再反撲。對細菌而言,這也許是一個反覆的「人工篩檢」而造就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吧!

幾百年來,細菌性腦膜炎一直是人類的夢魘!從一八○五年細菌性腦膜炎的被發覺開始,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雖然有著抗生素的介入治療,但廿五%的高死亡率,不啻是一個衝擊,也是我們要去突破的瓶頸。

典型的腦膜炎,病人會有發高燒、頭痛、頸部僵硬、畏光等的症狀,然而確切的診斷還是需要以腰椎穿剌,採取腦脊髓液做進一步的分析。這幾年來國內外的研究皆指出,能夠儘早給予合適的抗生素是決定癒後情況的一項重要指標,而且延遲給予抗生素的原因,大都是為了等待電腦斷層檢查的緣故!這是一個需要矯正的觀念,為了能夠更快的給予抗生素使其儘快到達腦中,新英格蘭雜誌等醫學期刊也指出除非病人是昏迷、視乳突水腫或是已有局部神經學上的異常發現,否則可以在影像學的檢查之前儘快施行腰椎穿剌,並給予經驗性抗生素,因為延緩給予將導致病況更加惡化。

感染性疾病有著強烈的地域性特色,在西方國家細菌性腦膜炎最常見到的致病菌是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或是奈瑟氏菌(Neisseria meningitids),然而在我國則是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和取而代之的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為主,因此我們要選擇的是針對我們自己感染特色菌種的用藥,而不是一味地追隨國外的處置。另外,抗生素的使用不當,在我國已造成了十分明顯且嚴重的影響,為了使動物能快速增殖和免於疾疫,而不當地施打抗生素,也相對間接地篩檢和培養了更多新的抗藥菌種,當這些抗藥菌種對人類產生影響時,也使感染控制更如雪上加霜!在一些調查報告中發現,原本以盤尼西林就控制不錯的鏈球菌感染,目前已有二十%至五十%不等的抗藥性出現,甚至有些已達七十五%,一旦盤尼西林無效且處於嚴重感染時,可能就要使用到萬古黴素(Vancomycin)等後線,甚至是最後一線抗生素,這實在是一項十分震撼且嚴重的問題。細菌的反撲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若我們研發新抗生素的速度比不上新抗藥性菌種的產生時,對我們人類將是一個惡訊。

細菌性腦膜炎依舊難纏,且是高致死率的疾病,若能夠在發病的最初期,給予最快的正確診斷和最適切的醫療是最佳的方法。
本文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