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從「母體幻像」認識紅色怪胎記─談血管瘤及血管畸形!

文�高醫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 楊錦江講師

候診室坐了幾位家長,臉上掛著焦慮不安的神情相互交談著:,楊醫師說:張小妹的手前臂草莓性血管瘤會隨著時間變小消失,不需治療;李小妹的面頰葡萄酒斑(微血管畸形)不會消失,最好及早使用染料雷射治療;王小妹的上眼皮血管瘤可能會影響視力發育,應趕快局部注射類固醇;陳小妹胸前的靜脈畸形可以局部硬化劑注射配合壓迫性包紮;黃小妹的手掌動靜脈畸形,則需開刀切除....。

以上幾個病例,一般人都概括診斷為「血管瘤」,其實並非正確。有些連醫護人員都不很清楚,更何況一般民眾。診斷都有問題,治療就更不用說了。也難怪家長們聽了楊醫師的解說,似懂非懂半信半疑的相互共勉,約定一個月後的複診追蹤治療。

一般而言,百分之九十的血管性胎記,專業的整形外科醫師可以經由理學檢查及病史問診正確診斷出來,僅有少數病例須藉助放射線影像(血管攝影、核磁共振、電腦斷層、超音波)或組織病理切片的結果來提供進一步的治療憑據。

目前較為科學的分類乃一九八二年Mulliken和Glowaki兩位學者,依據病變處血管內皮細胞特性來命名(生物學分類)。簡言之,「血管瘤」是指細胞會快速增生變大的血管腫瘤,但同時隨著年齡成長細胞亦會消褪變小,屬「動態」性,有增生期及消褪期。除此之外的就都歸屬於「血管畸形」,為「靜態」性,細胞循環正常,不會變大變小,因此並沒有增生期及消褪期。血管畸形依據其內含成份可再分為微血管、靜脈、動脈及淋巴管等不同類型的血管畸形,彼此又可以排列組合及合併存在。

最棘手的病例就是上述四種成份都有,此時除了皮膚呈現血管畸形外,其他骨骼或內臟亦常合併異常病變,值得進一步診斷與治療。再就治療上的觀點,依血液流速不同,血管畸形可分為三類:一、微血管型血管畸形(葡萄酒斑),二、低流量血管畸形(靜脈型),三、高流量血管畸形(動脈型),臨床上可依疾病狀況施予染料雷射,局部硬化劑注射及壓迫包紮或手術結紮營養血管等不同治療方法。

每位父母親都希望他們的子女健全沒有可見的缺陷,然而,大數的血管性紅色胎記都在新生嬰兒剛出生或出生不久就被發現,發生部位從頭到腳,全身皮膚都有可能。至於發生的原因,如同其他先天性異常疾病,並不太清楚。

國內外有許多民間習俗傳言迷信,十六世紀的「母體幻像」理論,認為孕婦的情緒狀況(恐懼、惡夢、外傷或藥物)可能會影響小孩的外觀表現,因此建議孕婦遠離不雅的形像姿態。針對血管性胎記更有人認為孕婦渴望貪吃櫻桃、草莓等水果有可能「遺禍」小孩。希伯萊族人更立法女人來經時不得性交;不過,學者專家的統計舉證否定了以往的臆測假說,認為先天性異常疾病的發生和心靈創傷並無關連,而是胚胎期發育不正常的結局。

紅色胎記,看似簡單其實不然,相關的診斷與治療,家長應與有經驗的醫師攜手合作,使患者除了避免機能上的障礙,亦同時免除心理上的負擔。


本文摘自: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期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