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換個觀念享瘦更多:「吃」也是社交活動中重要的一環!

文�彰化縣鹿港鎮鹿基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 蘇矢立主治醫師

吃是社交活動中重要的一環,且團體聚餐的場合,所吃下的東西往往會比日常還多,歡樂的氣氛更容易讓人暴飲暴食,體重自然直線上升。

現今的社會型態,外食人口普及,食物的選擇更須格外謹慎。美國有研究顯示,職場或學校若採取食品管控,只販賣低卡路里、低油脂、高纖維的食物並以體重控制為標的,實施半年每人體重可有效減輕五至七公斤,一旦恢復到原來的飲食,一個月左右就會回復原來的水準。

肥胖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早已被廣大醫學專家和社會所公認。大多數的學者認為基因遺傳與環境影響是主要原因,而單一基因引發的肥胖非常罕見,二個或數個基因所導致的肥胖則更加少見,所以基因所致的肥胖僅佔二十%至三十%,換言之,有七十%至八十%的肥胖成因乃是環境所造成。

研究發現西方人的肥胖發生率較東方人高,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食物中脂肪攝取量大,佔總熱量的三十%至四十%,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脂肪只佔十%至二十%。另外,西方人嗜吃甜食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國人飲食已日漸西化,食物中脂肪含量快速上升,近年來衛生署即修改國人營養指南,將脂肪攝取量下降到三十%以下,與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委員會所訂定成人治療指引第三輯的要求相符。

另外,某些社會性的行為也容易導致肥胖。研究顯示,常看電視的人,身材普遍較肥胖,原因在於,愛看電視會減少戶外活動時間,且看電視時,往往會邊吃零食,所以看電視的時間越長,零食就吃得越多。

此外,電視中五花八門的食品廣告也容易誘惑購買慾,所以有學者提出每日在電視或電腦前流連超過八小時者,肥胖的機會比少看電視者高出八倍。由此看來,社會環境因素對肥胖的發生有著相當顯著的影響。

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環境因素包括氣候與工作壓力:居住在熱帶地區的人,其基礎代謝率比住在寒冷地區的人低十%,加上活動量少,因此熱帶地區較多肥胖者。另外,工作疲累時,為增加體力,放肆進食,更容易令人昏昏欲睡,反而減少飯後運動量,肥胖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環境對體重的影響確實深遠,有些環境因素可因觀念修正獲得改善,目前政府大力推廣社區營造運動,期待能灌輸民眾正確飲食與運動觀念,以預防文明加諸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痛風、腦中風及心血管等疾病。如此大環境加上個人日常行為的改變,才能徹底解決肥胖對人類的傷害。


本文轉載於自由時報 健康醫療 E8(95.03.09)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