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若測出有人類乳突瘤病毒,是否就一定會得子宮頸癌呢?

文�台中榮總婦產部主治醫師呂建興醫師、何師竹主任

子宮頸癌基本上是個可預防的疾病。然而儘管近年來,在衛生署及媒體的大力鼓吹下,民眾接受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的比率已逐年上升,子宮頸抹片的普及率在88年的統計,已達27.3%,但每年子宮頸癌的發生率,仍高居所有婦女癌症的首位。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臺灣地區子宮頸癌的死亡病例,87年仍有1017例,88年有965例。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的主要目的,在篩檢出子宮頸癌前期的病變,在癌前期的階段接受治療,能夠有百分之百的治癒率,可阻止癌前期進展到癌症,就不會有子宮頸癌的發生了。這樣的子宮頸預防,即是所謂的第二級預防。但仍有極少數個案從癌前期快速進展到侵襲癌。

若要更早的階段達到預防子宮頸癌的目的,亦即所謂的第一級的預防,則必須要防止人類乳突瘤病毒的感染,方法在於安全的性行為及正在積極研發中的人類乳突瘤病毒疫苗的施打。因為被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後,除了靠自體免疫系統來使感染消退外,並無任一有效的手術或藥物治療。

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之於子宮頸癌的重要性何在呢?到目前為止,不論在流行病學或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上,都明確指出人類乳突瘤病毒是子宮頸癌的罪魁禍首。首先,人類乳突瘤病毒初次感染的年紀以迄於子宮頸癌發作之間時序性的關係被明確的觀察且證實。

第二,近年以聚合酵素長鏈連鎖反應(PCR)方法檢驗,發現95%以上之子宮頸癌及80%以上的癌前期病變皆可偵測出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甚至有專家認為,未能檢出之其餘5%,乃是因尚有其他未被發現之不同型的人類乳突瘤病毒,或目前的檢測方法不夠靈敏所致。在會感染人類生殖道之三十種型別人類乳突瘤病毒中,僅有16、18、31、33、35、45、51、52、56型為高危險群,亦即有致癌性。

第三,在排除掉子宮頸癌的其他危險因子後,人類乳突瘤病毒仍有20.8∼23.8倍之相對危險。亦即有人類乳突瘤病毒的感染比沒有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的人,得子宮頸癌的機會高出二十幾倍。因此,人類乳突瘤病毒為子宮頸癌的病因,已無庸置疑。

高危險群的人類乳突瘤病毒在感染人類子宮頸上皮之後,侵入基底層細胞。在病毒基因的控制下所製造出來的二種蛋白質,分別和子宮頸上皮之抑癌蛋白p53及視網膜胚細胞瘤蛋白(pRB)結合,而使子宮頸上皮細胞變為“不死之身”,轉化為惡性細胞,且增殖失控,這就是人類乳突瘤病毒致癌的基本步驟。然而被檢測出有人類乳突瘤病毒的感染,是否就一定會發作子宮頸癌呢?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根據國外一個大規模長達二十年的研究顯示,感染人類乳突瘤病毒的個案在追蹤八年後,有2�3的感染會自行消退,有1�5仍有持續性的感染,但有1�7的病患進展到原位癌,只有這部分的個案才是子宮頸癌的候選人。若在原位癌或更早的癌前期病變階段接受治療,則子宮頸癌就不會發生了。

日前,各大媒體皆以大篇幅報導輔大神學院委託調查“e世代對婚前性行為及墮胎問題”的結果,其中顯示高中高職以上學生,有五成三的受訪者可以接受婚前性行為。暫且拋開社會與倫理的層面不談,從生物學的觀點而論,醫學專家仍反對過早開始性行為。青少年時期,是對性傳染病及骨盆腔發炎抵抗力最差的時期。

根據Marcial的研究,在初經一年內開始性交者,感染人類乳突瘤病毒的危險增高為2.5倍;即使在初經3∼4年才開始性交,人類乳突瘤病毒的危險仍會比之後才開始性交,高1.7倍。從另一觀點而言,在18歲以前開始性交者,日後罹患子宮頸癌的危險,分別會增高為6倍。

人類乳突瘤病毒是個高傳染性的病毒,根據研究,若女性帶有人類乳突瘤病毒,則其男性性伴侶感染人類乳突瘤病毒的機會高達53∼80%,“中標”機會相當高,是無法心存僥倖的。這些都是值得讓想偷嚐禁果的人三思而後行。

綜而言之,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突瘤病毒所引起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仍是子宮頸癌預防及診斷的基石。人類乳突瘤病毒的檢測,提供了在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外的另一輔助性工具,且提示了我們第一級預防的成效。曾檢出有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者,更應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甚至陰道鏡檢查

本文作者簡介:

北榮呂建興醫師
https://www3.vghtc.gov.tw/obgyn/呂v/leuHP.htm

何師竹主任
https://www3.vghtc.gov.tw/obgyn/head.htm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