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口腔保健父母佔很重要的角色,當心齲齒隨時咬著你!

牙齒的功能為咀嚼、發音、美觀,過去由於經濟不發達,加上國人對口腔衛生不重視,只有牙痛時才會就醫,對小孩也是如此,認為乳牙會換不必治療。等換牙後再好好保健,這些錯誤的觀念,導致兒童齲齒嚴重。但近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從病人願意花百萬元做所謂全口重建,可見牙齒不單是咀嚼的工具,在確保生活品質方面,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根據調查報告,1970年12歲兒童的齲齒,盛行率為43.8%,DMFT恒齒指數為1.2顆,治療率為8%;1981年12歲兒童的齲齒盛行率為85.1%,平均DMFT為3.76顆,治療率14%;1990年12歲兒童的齲齒盛行率躍升為92%,DMFT為4.95顆,治療率為12%,如不採取任何行動,根據上述資料推估,至公元2000年,12歲兒童DMFT將達6.7顆,進入世界衛生組織,劃分齲齒狀況中的的非常嚴重的程度。

齲齒的成因為當酸滲入牙齒構造,導致一部份礦物質流失,稱為脫鈣,是齲齒的開始。而唾液具有將流失的鈣質再沈積回牙齒的作用,稱為再鈣化。牙齒在口腔中不斷進行脫鈣再鈣化的動態平衡,如果酸的破壞持續較久、較多,牙齒就會產生蛀洞。若修復的作用較多、較長,就不會產生蛀牙。

如何做好口腔保健,大致可分為學齡前及學齡兒童二階段,學齡前兒童之口腔保健父母佔很重要的角色。這時期除了鼓勵小朋友做好口腔清潔工作,睡前父母應使用牙刷及牙絲棒再徹底幫小朋友做一次口腔清潔。另外半年一次的定期口腔檢查,一方面希望早期發現齲齒,儘快治療,另一方面藉著定期接觸牙醫師,可減少日後看牙之恐懼感。

齲齒與近視是國小學童二大問題,且愈都市化的地區愈嚴重,為了防止學童口腔狀況繼續惡化,衛生署牙醫界於1990年「衛生白皮書」中提出口腔保健四大目標:一、推廣氟化物的使用。二、推廣潔牙工作。三、攝取保持口腔健康的飲食。四、定期口腔檢查。

氟化物已經被牙醫界證實可降低齲齒。其作用在於促使早期脫鈣之牙齒再鈣化,高濃度的氟也可以抑制牙菌斑產生酸。衛生署於1997年開始,含氟漱口水推廣計劃,以含有0.2%氟化鈉(NaF)的含氟漱口水讓小朋友漱口,每週一次、每次一分鐘,國內的實驗報告,可降低齲齒率達43.9%。

此外健保局也實施5歲以下兒童,每年可二次免費局部塗氟之幼兒保健計劃。另外含氟牙膏及氟錠的使用都可達到降低齲齒的作用。

牙菌斑是造成齲齒的主要原因,清除牙菌斑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牙刷牙線。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1992年間開始推行國小兒童餐後潔牙運動。透國接受訓練之牙醫師進入校園指導老師、校護及學生正確的刷牙方法及牙線的使用,使其養成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

選擇適當的飲食及控制易引起齲齒飲食的攝取量。黏滯性高,含糖份高及精製的糕餅類、含糖飲料、果汁等,都是造成齲齒的食品,父母應培養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將易引起蛀牙的食物儘量限制在三餐前後吃,喝含糖飲料時,如果幾分鐘喝一口慢慢喝,並提醒餐後潔牙,潔牙後不再進食。口腔長期處在酸性環境中,比一口氣喝完一罐飲料更易引起蛀牙,對含糖份過高的飲食,應避免購買。

新長出之乳臼齒及恒牙第一大臼齒,在咬合面有許多的小窩及小溝,易造成食物殘渣及細菌滋生不易清潔,日積月累就易造成蛀牙。溝裂封填劑是一種液態樹脂,將其塗在咬合面表面,再以鹵素燈照射,使其硬化將溝裂封填住,可減少食淤積,也較易清潔,可有效減少咬合面齲齒。

早期蛀牙,常常沒有任何症狀,半年做一次口腔檢查,可早期發現蛀牙及早治療,避免進一步惡化至牙髓炎,甚至被拔除的命運。2000年衛生署所發表的「台灣地區6∼18歲人口之口腔調查」中,12歲兒童齲齒盛行率為66.5%、DMFT為3.31顆,2004年一項調查報告,12歲兒童DMFT降到2.74顆,顯示經過10幾年的努力,學童口腔狀況己獲得改善。

學者的調查,教育的介入可提升學童口腔衛生的自信度,增加學童口腔衛生知識,增進學童口腔衛生態度,改善學童口腔衛生行為,降低牙菌斑指數。若有家長的介入,其成效將更好。也唯有在學校、學生、家長的共同參予下,口腔保健才能獲得最大的成果。


新聞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