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請停止「抗生素」的間接傷害,以免身體淪為犧牲者!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內科 林蔚如主治醫師

「間接傷害(collateral damage)」這個名詞,原來用於描述戰爭中,因為軍事行動造成目標以外,包括建築、設施或人物的意外損害;特別常用在越戰時期。

自1929年佛萊明(Fleming)發現盤尼西林(penicillin)以來,抗生素在人類對抗病原菌感染的戰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醫藥的進步,新的抗生素也陸續發展出來。然而繁殖速度遠超人類的微生物也隨著抗生素的發展快速進化,產生各樣的抗藥機轉來對抗這些藥物,身為戰場的人體及體內共生或移生之細菌處於對抗感染症的戰爭中,難免遭到池魚之殃。

2004年大衛派特森博士(Dr. David L. Paterson)第一次使用「間接傷害」這個名詞來闡釋抗生素除了針對目標細菌的治療外,也對人體生態造成副作用;尤其是篩選出抗藥性細菌,並進一步造成抗藥性細菌移生人體,甚至造成感染。

抗藥性細菌的產生跟抗生素使用有一定的相關性,大衛博士根據研究發現,胺基醣脢類(aminoglycosides)、乙內醯胺�乙內醯胺脢抑制劑組合類(-lactam/-lactamase inhibitor),巨脢類(macrolides)等與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之相關性較少;而較易引起間接傷害的是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及奎諾類(quinolones)。

研究指出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與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具廣譜乙內醯胺脢之克雷白氏菌(Extended-spectrum -lactamase-producing Klebsiella species),乙內醯胺抗藥性不動桿菌(-lactam-resistatn Acinetobacter species)及困難腸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之感染增加有關。

使用奎諾類,則與methicillin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us aureus)及包括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等奎諾抗藥性革蘭氏陰性桿菌之感染增加有關。部分研究指出,針對醫師抗生素再教育,嚴格限制不合規定抗生素的使用,以降低某些抗生素的使用率,可以減少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比率。

例如,英國劍橋大學附設醫院(Addenbrooke’s Hospital)魯德蘭(Ludlam)醫師於1996年至1997年間,在部分病房限制第三代頭孢菌素針劑使用,結果用量降低92%,困難腸梭菌相關瀉痢個案數從98人降至45人;同時期之其他病房用量降低8%,而困難腸梭菌相關瀉痢個案數從213人增至253人。

雖然這些流行病學研究可能存在一些偏差,例如研究計畫前後,感控措施差異,醫院性質,病人來源種類,以及對照組差異造成影響,而無法確立結論。但是臨床醫師在使用抗生素時,應思考抗生素可能造成的「間接傷害」,進一步審慎考慮抗生素的使用是否恰當?並小心開立抗生素,不要常規性地開立某些特定抗生素如第三代頭孢菌素或奎諾類作為經驗治療用藥。而民眾因發燒求醫時,應依病情接受治療,切勿要求醫師用所謂的強效或第三、第四代抗生素治療,以免身體淪為「間接傷害」的犧牲者!


本文摘自: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五期(95年10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