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2008年心腦血管疾病十大研究進展(上)

美國心臟協會最近公佈其所評選出的2008年心腦血管疾病十大研究進展,當中不僅有極富創意的基礎科學研究,還包括重要的、有望造福廣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試驗成果,特節錄重要內容提供大家參考。

以下就是美國心臟協會(AHA)評選出的2008年十大研究進展:

一、公共場所全面禁煙,心臟病發作機率明顯下降
根據國際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08年7月的報導,來自蘇格蘭的一項研究發現,在蘇格蘭於2006年3月頒布公共場所全面禁煙令生效前10個月,有3235人因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發作入院治療,但在禁煙令生效10個月後,因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發作入院治療的人數降至2684人,其下降比例達17%;對照同時期無頒行公共場所禁煙令的英國,患病的機率只下降了4%。再對這些病人做細部族群分析顯示,其中從來不吸煙的人患病的機率更是大幅下降了21%,曾經吸煙而目前已戒菸的人患病的機率下降了19%,而持續吸煙的人患病的機率則約下降了14%。而在整體減少住院的人數當中,受惠者67%是不吸煙的人。

蘇格蘭副首席衛生官員在愛丁堡舉行的國際衛生專家會議中表示,這項研究顯示,禁煙令已對大眾健康帶來明顯的效益,特別是對那些不吸煙的人。證明了減少致命心臟疾病發作的機會,不需要依靠昂貴的高科技醫療儀器或是藥物,只需要簡單的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及確實有效的公共政策推行。

二、治療腦中風及心肌梗塞,「跟著指南走」計劃見效
在過去,由於不同地方的醫院對於心臟病和腦中風的治療方法及準則往往不盡相同,為了幫助心臟病發作和腦中風的患者接受恰當且合乎證據醫學的治療,AHA在全美國部分醫院的腦中風和冠狀動脈疾病治療部門中,推行了所謂的「跟著指南走」計劃(Get With the Guideline)。

此計劃的目標是教育及促進醫療服務者相關的知識及技術,並且保證每名患者接受到適當的療法。現在美國有超過100萬名患者在這些計劃的幫助下接受治療。此研究成果刊載於2008年2月及9月的「內科醫學檔案」雜誌,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該計劃明顯地改善了醫院對心臟病和腦中風患者急症護理及醫療照護的品質。

三、嚴密監測及控制血糖及血壓,能減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死亡率
西元1998年,英國預期糖尿病研究(UKPDS)確立對於第二類型糖尿病病患施行嚴密血糖監測及藥物控制血糖,有助於減少糖尿病併發症及死亡率。其研究結果顯示,整體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因而下降了16%,而在體重超過理想體重1.2倍的病人身上給予藥物密集控制血糖,其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更下降達39%,同時死亡率亦減少36%。此研究成果已成為現今治療糖尿病患者的黃金準則。

在10年後的2008年10月,國際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載了當初UKPDS的病人群後續追蹤10年後的變化,其結果顯示,當初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人其糖化血色素(HbA1c:反應長期血糖控制的好壞,其數值愈高代表血糖控制情況愈差)隨著時間進展,不久後即逐漸上升至與當初血糖控制不良的病人差不多的數值;但是追蹤10年下來,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與當初血糖控制不良的病人相較起來,仍減少了25%;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則下降了15%,同時死亡率亦減少了13%。而在當初體重超過理想體重1.2倍的病人給予藥物密集控制血糖者,比起當初血糖控制不良的病人,後續追蹤10年下來,其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更減少33%,同時整體死亡率亦減少了27%。

這個結論顯示,通過藥物強化控制第二類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長期追蹤下來能顯著減少心臟病的發作和死亡,此研究進一步確立了控制血糖對於心臟健康的重要性。同時該研究亦顯示控制血壓與控制血糖同等重要。

四、控制兒童肥胖問題需要多方面策略多管齊下
近年來,兒童肥胖或超重的問題正像流行病一樣蔓延全世界。醫學專家認為,將來可能會有數百萬計的兒童因為肥胖而比他們的父母先去世。最近的調查更發現,肥胖人口眾多的美國,肥胖年齡已開始從青少年往下降,尤其是住在貧困市區的家庭,肥胖兒童的比例逐漸升高。

在過去,許多的政策及計劃被提出,要來改善兒童肥胖問題,但卻效果不彰。在去年,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一項以學校為中心的干預計劃,使10所學校4-6年級學生的肥胖及超重發生率,2年下來減少了50%以上。該計劃包括營養政策、營養教育、對市場的管理以及對學生及家長的教育等諸多方面,研究顯示「多管齊下」有助於美國解決兒童肥胖的問題。

五、創新醫療技術治療心臟主動脈瓣狹窄疾病
主動脈瓣膜狹窄疾病常好發於老年人身上,本身有非常高的致病率及死亡率,使用內科藥物治療通常效果不佳。外科手術治療為現今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公認的標準治療,其治療效果明顯。傳統的開心手術病患須全身麻醉,在手術過程中使心臟暫時停止跳動同時使用體外心肺機以維持全身血液循環,心臟外科醫師於此時打開靜止的心臟並更換患者受損的主動脈瓣膜。由於開心手術技術上的成熟及普及性,據統計每年全球有數以萬計的病患接受此手術治療。然而許多年紀過大或是身體有許多其他重大併發症等病人,由於無法承受手術的高危險性及可能併發症而放棄了手術治療。

自1990年代,各方專家開始思索外科手術的可能替代療法。在1992年,Andersen等人的開拓性研究,證實了不開刀經心導管植入人工主動脈瓣膜的可行性。2002年Cribier等人完成了首例心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成功植入了一枚氣球支架的牛心包膜主動脈瓣裝置,成功地開啟了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的先河。

在過去的數年來,此技術持續吸引了許多人們廣泛的興趣,特別是隨著心導管介入性材料和技術的發展,一些研究者在有高危險外科手術風險的患者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一些突破,從而使人們對這項技術寄予了更多期望。隨著手術者經驗的增加和儀器設備的進步,這種非外科開刀方式的技術,開始為高危險的病人提供一個常規外科手術外一個合理的選擇。

此植入手術不用傳統的人工心肺機體外循環,不用開胸手術,手術創傷小。在心導管室中,病人接受全身或是局部麻醉,經由大腿或是胸口心尖處小於1公分大小的皮下導管,在X光透視機及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的導引下,將人工主動脈瓣膜運送至主動脈開口處,藉由擴張氣球固定支架後,抽癟氣球釋放支架瓣膜於病灶處。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超過 1千例的病人,藉由不開刀的方式接受了經心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


本文作者【林口長庚醫院心臟一科 詹益欣醫師 / 郭啟泰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