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給我愛的「骨」力--淺談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老化疾病,會出現骨質減少及骨內微小結構脆弱等現象,導致骨骼無法負荷外力而發生骨折。一般可分為兩類:原發性(primary)與次發性(secondary)骨質疏鬆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又稱退化性骨質疏鬆症,多數病患屬於此類,會隨著年齡增加漸漸產生,因此多見於老年人,特別是停經後的婦女。次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是由於疾病或藥物等因素,造成體內鈣質流失,此類較多見於青壯年時期。

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骨質疏鬆症是悄然形成的,許多人在發生骨折之後,才驚覺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因此確實不能輕忽大意。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是針對高危險群預先防範,具有下列危險因子越多者,成為骨質疏鬆症高危險群的機率越大:(一)種族:白人,而亞洲人的骨質密度低於黑人。
(二)生活型態:包括抽煙、酗酒、咖啡因過量、缺少運動、營養不良、維生素D攝取不足、低鈣高鹽飲食及蛋白質不足或過量者。
(三)性別:女性骨質密度較男性低,而且女性在25歲至30歲以後,骨密度便逐漸下降,因此發生骨質疏鬆的機會自然較高,而且女性在停經後骨質大量流失,加上平均壽命較長,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為男性之6至8倍。
(四)年齡及體質因素方面,年齡愈大或體型愈瘦小者,危險性也愈高。
(五)遺傳體質:有家族病史者。
(六)性腺功能不足:包括早發性停經或次發性停經者。
(七)藥物:如類固醇、利尿劑、抗癲癇藥、甲狀腺素、四環黴素、肝素、化學治療藥物等。

哪些人需要做DXA骨質密度檢查
診斷骨質疏鬆症主要仰賴臨床儀器檢查,目前健保局對骨質疏鬆症之診斷以DXA檢查結果為準,根據T-score小於-2.5者,即屬於骨質疏鬆症;另有規定接受骨質密度DXA測量之適應症如下:
(一)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如副甲狀腺機能過高需接受治療、腎上腺皮脂醇過高、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質代謝者)。
(二)非創傷性之骨折者,如脊椎壓迫性骨折或髖骨骨折等。
(三)五十歲以上之婦女或停經後之婦女正接受骨之疏鬆治療追蹤者。如果需要再次施行DXA骨質密度測量者,間隔時間應一年以上,且以三次為限。

至於「超音波」由於方便性及價格合理,頗多醫療院所用來篩選骨質疏鬆症,但目前它只能測量跟骨(calcaneus)、指骨(phalanx)、橈骨(radius)及脛骨(tibia)等部位,且測量結果受諸多因素影響而出入頗大,所以目前只具有大量篩選之參考價值,無法成為診斷骨質疏鬆之標準工具。

多運動培養好骨氣
面對骨質疏鬆症最好的對策便是提早預防其發生,人體在35歲以後,每年骨質平均減少約1﹪,因此,最好在25歲前儘量取得並貯存骨本,25歲以後儘量維持骨本,減緩流失速度,預防方法包括規律適度的運動習慣、維持適當體重、適度曬太陽以幫助體內形成維生素D、攝取均衡飲食(尤其要吃含鈣豐富的食物) ,同時應避免大量攝取茶、咖啡、可樂等飲料,更要避免喝酒、抽煙。

食物+陽光補鈣質
陽光可促進製造維生素D,人體皮膚只要每天照射陽光約10-15分,每週三至四次,一年有七、八個月的時間,就能獲取所需要的維生素D。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維生素,每日需要量約1200 IU,從食物可獲得補充,如魚肝油、鰻魚、沙丁魚、鯖魚、鮪魚等都是富函維生素D的食物。均衡攝取鈣質也是維持骨質相當重要的一環,含鈣豐富的食物包括小魚乾、牛奶、黑芝麻、乾酪、紫菜、苜蓿、髮菜、豆乾、海帶等,每日至少需要鈣質1200毫克。

平衡訓練避免跌倒骨折
骨質疏鬆症的患者最怕跌倒,如果容易跌倒就表示平衡感不好,所以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或高危險群除了要定期檢查骨質密度外,也可以透過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指導,進行「平衡訓練」,或加強平衡功能的運動或體操,讓自己減低跌倒的機會。

骨質疏鬆患者要注意
「骨質疏鬆症」患者,最需要避免的是跌倒而發生骨折,這種病人多半年紀較大,屋子裏到處都有使他跌倒的危險,因此,特別需要注意下列事項。

•樓梯:要確定扶手和樓梯踏板沒有鬆脫,以防止跌倒。
•地板:地板保持乾淨,不要堆置雜物,鬆脫的地毯或太過滑溜的地板都 非常危險。
•傢俱:傢俱不可常常變換位置。老年人的活動一旦定型,便不容易改換。
•浴室:必須經常保持乾燥不滑溜,廚房中同樣要注意。
•燈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年紀大且又視力減退,因此,屋裡、樓梯間等照明必須充足。
•藥物:任何會引起暈眩或導致方向感迷失的物質,例如酒類、藥物、鎮定劑等,對於骨質疏鬆的患者,都有潛在的危險,因為警覺度一旦減弱,便很容易因跌倒而骨折。
本文作者:李協興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