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全癱幼兒經導航螺旋刀治療後重獲新生

邱小弟出生後四個月右手無力,於某醫學中心經腦波及超音波檢查,父母親被告知小腦內有水(小腦腦室水腫擴大),應是遲緩兒。半年後病情未改善,此時已一歲的邱小弟仍無法翻身及爬行,四肢癱軟。焦急的父母抱著邱小弟走訪另一家醫學中心確診為小腦前方的第四腦室腫瘤,並經磁振造影檢查証實該腫瘤已向下侵犯至脊髓第四頸椎處。該中心建議只有嘗試手術切除,別無其他治療選擇,但手術成功率不到10%,且術後須住加護病房,甚至有終身癱瘓的可能。

終日愁眉不展以淚洗面的父母,再度到第三家醫學中心求診,得到的答案與第二家相同,仍建議以手術切除,雖無多大把握但至少比將來腫瘤持續擴大威脅生命要多一線生機。邱小弟父母及長輩們皆不贊成年幼的孩童接受沒有把握且高風險的手術治療,因此嘗試以中藥來緩和症狀,但病情仍逐漸惡化, 在邱小弟一歲十個月時,父母親抱著幾乎一歲十個月大但卻四肢全癱及煩躁不適的邱小弟至本院求診,腦部磁振造影檢查後發現腫瘤不斷擴大,並向下侵犯至第四胸椎之脊髓,小腦及腦幹嚴重受壓、腦室擴大(水腦)在決定留在本院治療後,於2009年3月20日至5月20日,總共接受28次導航螺旋刀放射線治療。

整個治療過程順利,僅發生輕微落髮及倦怠之副作用,病患於治療期間食慾並未減少,同時四肢的肌肉力量逐漸增強,治療後兩個月已可扶著站立。治療後半年,邱小弟雙臂可靈活上舉,雙腿力量皆增強,牽手行走、活潑多話,磁振造影發現腫瘤幾乎完全消失。

以邱小弟的案例,本院呼籲全國家長,多注意幼兒的生長發育狀態,有些類似遲緩兒的症狀,其實還可能有潛在其他病因。

第一、兒童腦瘤症狀表現依年齡及腫瘤部位而呈現多種變化,可能是因腦壓上升而引起頭圍變大、頭痛、嘔吐、昏睡,或因局部神經組織受到腫瘤壓迫產生局部功能障礙,包括: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視力受損、斜視、複視、運動失調、走路不穩、抽搐、行為異常等。

第二、我們也要鼓勵病童之父母親積極與醫師合作,如遇重大疾病應尋求第二意見諮詢。

第三、兒童腦瘤係佔兒童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二位,僅次於血癌(如:白血病),台灣地區每年各類小兒腦瘤病例總數約在100人左右,一般發病高峰年齡為5-8歲。男孩稍多於女孩,比例約為 1.3:1。小兒腦瘤多發生在腦中線附近,如:蝶鞍區、第三腦室、松果體區、第四腦室等部位。手術治療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約有七成的病例接受了手術治療,也有近半數病童須接受放射線治療,因此放射治療對於兒童腦瘤而言亦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一般而言,放射治療有下列三大運用時機:

一、手術後放射治療:大部分的兒童腦瘤以手術為主要之治療方式,然而針對手術後一些未能完全切除之殘餘腦瘤或腫瘤本身具有高度復發及移轉之特性(如:惡性星狀細胞瘤等),手術後可給予放射治療以減少復發率。


二、單獨放射治療:針對位處深部且無法以手術作徹底切除或手術本身具有高度風險性的患者而言,則以放射治療為優先,例如:腦幹或脊髓內腫瘤。另外,有一些腦瘤(例如:生殖細胞腫瘤)對放射線相當敏感,因此採用單獨放射治療亦可獲得不錯之療效。


三、 緩和性放射治療:主要是針對無法治癒之兒童腦瘤患者,給予適度之放射線劑量來減少局部不適之症狀,如:腫瘤壓迫所造成如頭痛、嘔吐、意識變差,眼睛無法向上凝視,甚至走路變得不穩定等症狀、或因脊髓被壓迫所引起之下肢無力、麻木感或大小便失禁等情形,皆可接受放射治療而使神經症狀獲得改善。

邱小弟因腫瘤生長位置不佳且侵犯太廣,手術切除的成功率低且後遺症高,因此在沒有組織切片的證實下,放射線治療仍成為其最後希望。 最後,邱小弟父母抱著永不放棄之態度,尋求各大醫院治療,這種精神令人感動。而本院小兒部及放射腫瘤科團隊通力合作,並藉著導航螺旋刀放射治療精準及副作用少的特性,給予病童最佳治療機會,終於看見病童腦瘤全消,且原本全癱的軀體,最後終能獲得重新站立,自由活動的喜悅。
本文作者:熊佩韋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