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認識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

一隨著工商業進步,冠狀動脈疾病罹患人口逐年增多,根據衛生署統計,心臟病已儼然成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其中以冠狀動脈疾病佔最多數,危害國人健康甚劇。而冠狀動脈疾病的控制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瞭解疾病共存之道,可助於病況發展之防範及控制。

當冠狀動脈灌流無法滿足心肌的新陳代謝,心臟的氧氣供給量無法配合心肌代謝時會產生的一些臨床表徵,可能因易脆性粥狀硬化斑塊產生破裂或破損,而產生急性阻塞性血栓,造成心肌缺血及心肌壞死。治療短期的目標在於避免或是減少心肌壞死的範圍;而長期的目標是降低左心室再塑和心衰竭的發生率,以期促進存活率。

致病因子

最常見的原因是粥狀硬化導致冠狀動脈狹窄,使心肌無法提供因需求擴張而增加的血流,或直接減少心肌平常所需的灌注血流。冠狀動脈產生粥狀硬化的原因並不清楚,但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其與一些危險因子有關。危險因子可歸納為三類,無法控制的個人因素、可以控制的個人因素、助長因素。

一、無法控制的個人因素:
遺傳:若有家族性遺傳,則
1.發生率較高。
2.年齡:危險性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3.性別:男性為女性的四倍,不過,這種性別之間易感性的明顯差異,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

二、可以控制的個人因素:
1.抽煙:如何引起冠狀動脈疾病的原因並不清楚,但抽菸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為不抽菸者的2-4倍。一般認為有三種物質可提高冠狀動脈疾病罹患率增加:
(1)尼古丁:導致心律不整,心跳增加,血壓升高,以及氧氣的消耗量增加。
(2)焦油:含有碳氫化合物和其他的致命物質。
(3)一氧化碳:降低血液攜氧的能力。

2.高血壓:隨著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升高其危險性亦隨之升高。雖然高血壓並非都能預防,卻是能夠治療的,為了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性,應及早治療。

3.高脂血症:血中之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其中之一或兩者超過正常值時,即稱為高脂血症。

4.糖尿病:常會伴隨血管系統的變化,導致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增加。

三、助長因素:
1.肥胖:常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險因子有關,且會額外地增加心臟的負擔。
2.缺乏運動:適度的運動可消耗卡路里,增加血中高密度膽固醇的濃度。
3.壓力:適度的壓力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但過度的壓力卻有礙健康。

臨床表徵

一、心絞痛
主要是因心肌暫時性缺氧所造成,常發生在情緒激動或運動時,會因吃的過飽或太冷的氣候而加重病患常抱怨胸骨後有重擊、擠壓般的胸部不適,此種不適常呈現漸強漸弱的模式,持續約1~5分鐘,會輻射至左肩、雙手臂、背部、牙齒、顎部等,有時合併呼吸困難。

二、猝死
冠狀動脈疾病一旦發生,不論心肌暫時缺氧或心肌梗塞,結果依血管阻塞情形、心肌損壞程度、有無側枝循環等而定。嚴重則可能導致猝死。

醫療處置

一、藥物治療:

治療心絞痛常見的藥物為血管擴張劑、B型腎上腺素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
1.硝酸甘油酯(Nitroglycerin;NTG):為常用之血管擴張劑。舌下含服為常用給藥途徑,約20秒溶解,在1-2分鐘即達藥效,疼痛時應立即使用,痛持續每5分鐘服用一次;連續服用3顆無法緩解應立即就醫。
舌下含服製劑對光敏感且易潮濕,需遮光保存於陰涼乾燥處,有效期限為三個月。含服有效藥劑時會感到舌尖熱、辣、皮膚潮紅等藥效反應。
2.β型腎上腺素阻斷劑:為一種心臟選擇性接受器阻斷劑,並不會引起支氣管或其他平滑肌的不良收縮。
3.鈣離子阻斷劑:對冠狀動脈痙攣引發的心絞痛之療效及預防效果佳。
4.抗凝血劑:可通暢阻塞之血管,有靜脈注射、皮下及口服之劑型。
5.抗血小板製劑:確實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有降低後續併發死亡率的效果,也減少心肌梗塞的復發及血栓栓塞的併發症。
6.血管升壓素反轉每抑制劑:可降低心肌梗塞後心臟缺血的症狀。
7.降血脂藥物:對抗發炎及減少血栓產生,對造成急性冠心症的破裂斑塊有穩定的效果。

二、侵入性治療
1.經皮穿腔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PTCA):利用導管上的氣球擴張,將狹窄的冠狀動脈硬化斑撐開,而達到增加血管直徑的效果。
2.血管支架術(Stent):避免接受經皮穿腔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後再發收狹窄的現象,可在氣球外套入冠狀動脈支架,將支架留在血管內。
3.冠狀動脈繞道成形術(CABG):利用大隱靜脈、內乳動脈,繞過縮窄硬化之冠狀動脈,取代不通的窄縮段,並提供血流。
現今社會生活方式與冠狀動脈疾病的控制息息相關,藉由認識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並積極調整生活型態,讓我們免於急性冠狀動脈症候之威脅。
本文作者:張桂美 護理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