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輕度頭部外傷不可大意應即早就醫

可能由於自己的不小心或是別人疏忽,意外傷害在日常生活中是無法完全避免。雖然一般人在頭部受傷後,大多會以比較謹慎的態度處理,但如果受傷當時狀況看似十分輕微﹙輕微碰撞、沒有開放性傷口、沒有腫脹、瘀血…等﹚,且當事人也不覺得有什麼不舒服,可能也會不把它放在心上。但若完全忽視而毫無警覺,後續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而手忙腳亂,或無法盡早發現問題而盡早治療。

一位84歲的老先生,在家中不小心跌倒,據描述當時頭有稍微碰了一下,他能立刻又站起來,頭上沒有傷口,也不覺得有什麼不舒服,就不再注意或提起這件事,約二、三個星期後,開始有走路比較不穩定,右手也比較不靈活的情況,原先老先生仍不以為意而不到醫院檢查,後來狀況越來越明顯,才被女兒帶往臺北就診,經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發現左側有慢性硬腦膜下血腫,遂即安排住院,經手術治療後,隔天症狀即有大幅度改善,幾天後狀況穩定出院。

另一位78歲的老太太,因發生車禍,當時曾送急診治療,在檢查過程中也包含了腦部的電腦斷層掃描,結果發現沒有明顯顱內出血或骨折情況,在傷口處理完並留院觀察數小時後,狀況穩定即返家。約在一個月後,她自覺有較厲害的頭痛、頭暈,家人發現有時候步態不是很穩,但沒有因此而再發生跌倒或碰撞意外。因在初期回診追蹤時,醫師強調後續有可能發生慢性出血,家屬儘速帶至醫院檢查,經再一次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發現有硬腦膜下血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神經外科主任劉奇樺表示,硬腦膜下血腫是指血塊發生並存積於緊貼著顱骨的硬腦膜及腦組織,﹙其上還有透明的兩層腦膜﹚間的空間。依受傷至被發現時間可分為:急性﹙3天內﹚、亞急性﹙3天至3 星期﹚及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大於3星期﹚。
劉奇樺解釋,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大多發現於較嚴重的頭部外傷,常合併有廣泛性或腦實質傷害、預後不佳、死亡率高。但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卻大不相同,症狀相對緩和,只要適時發現、適當處理,通常都能恢復得不錯。
但是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所造成的症狀有很大的變異性,可以像中風、老年癡呆、精神疾病、偏頭痛、腦瘤、眼睛疾患、巴金森氏症、頸椎病變…等,故有「大模仿家」的稱號,而且約有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病人沒有明顯頭部外傷病史,因此要只憑臨床症狀來作診斷往往很困難,一般必須經過腦部進一步的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等﹚才能確定診斷。

他表示,常見症狀有:意識障礙、肢體無力或麻痺、頭痛、步態不穩、說話或吞嚥困難、癲癇、記憶力減退…等。通常好發於年長者、有癲癇病史、長期酗酒、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有血液凝固障礙疾病者。對此疾病的治療方面,若臨床症狀十分輕微且血腫不大,可考慮先使用藥物等保守性治療,但若治療效果不彰或臨床症狀明顯、血腫較大時,則需接受手術治療。

劉奇樺說,雖然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經及時治療能得到良好結果,但若沒有警覺,亦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因此於意外發生後,尤其是上面提及的高危險群,即使是輕度頭部外傷也不可太大意,一般建議需觀察至少三個月的時間,才能適時發現。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