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腦中風的預防

張阿姨自從兩年前中風住院後,才發現她的高血壓原來一直沒有控制,血糖也開始有點偏高。幸好中風的範圍不大,加上她很認真地復健,現在可以自己走來看門診了。雖然張阿姨都有按時服藥,血壓控制得很穩定,不過門診時她還是偶爾會問:「醫生,我的手腳力氣已經恢復了,還要繼續吃藥嗎?」「我的血壓控制這麼好,這次是不是可以不用再開血壓藥了?」張阿姨對於預防性藥物的疑問,同時也是許多中風病友的疑問。為什麼腦中風的預防會如此重要呢?因為腦中風是成年人最常見的腦部疾病,自民國七十一年起迄今仍高居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可見腦中風對國人的健康威脅之大。

腦中風可以簡單分為腦梗塞及腦出血兩種,其中腦梗塞是腦血液流量不足,導致腦組織壞死和機能失調。主要因為血脂肪例如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堆積在動脈內壁上形成「斑塊」,造成動脈狹窄,進而導致粥狀動脈血栓症。粥狀動脈血栓症是全身性的疾病,可同時發生於身體的多處部位;影響心臟的血管會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影響週邊動脈時會造成肢體缺血。

當影響直通腦部的動脈時,會使血流減少,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和短暫性腦缺血的發生。當一小塊血栓掉落,而順著大血管通往腦部,最後血栓會卡在小動脈中,造成栓塞性中風。腦出血是腦血管破裂引起顱內出血,如腦組織內出血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是腦內出血單一最重要的危險因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原因是腦動脈瘤或血管瘤破裂。

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高齡 (六十五歲以上 )、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有腦中風的病史。次要的危險因子則包括高血脂症、肥胖症、紅血球過多症、吸煙、喝酒、家族遺傳、口服避孕藥、茶及咖啡、缺乏運動、部分藥物如安非他命、海洛因、古柯鹼、人蔘、靈芝等。常見的腦中風症狀有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或無法說話、溝通困難、吞嚥困難、流口水、眩暈、嘔吐、頭痛、步態不穩或運動失調、視覺障礙、抽搐等等。腦中風留下的後遺症,對於個人、家庭、以及社會成本都是極大的負擔。所以腦中風的治療應該從疾病的預防開始做起;而缺血性及出血性腦中風的預防方式有所不同,說明如下:

缺血性腦中風的預防
1、從未中風過的人如何預防中風的發生。

A、生活型態調整以避免危險因子: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停止抽煙;適量的紅酒 (約一日2);規則而足量的運動;以低鹽分、低飽和脂(即少食用動物性油脂)、大量水果以及高纖蔬菜飲食為主。

B、藥物的使用:對於從未中風過的人,並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抗血小板凝集即阿斯匹靈可降低中風的機率;但若有大50%頸動脈狹窄則可考慮服用阿斯匹靈。而若有心房纖維顫動,尤其是又併有心衰竭心臟辦膜疾病的人,某些情況下應接受抗凝血劑的治療,若無法服用抗凝血劑則建議接受阿斯匹靈治療。

C、頸動脈狹窄之治療:未曾中風的人如有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是否要以外科或血管內治療,目前依健保規範若有嚴重狹窄,可以考慮予以治療。

2、腦中風的次級預防:針對已經中風過的人預防其再度中風。

A、長期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素及抗凝血劑已被證實可降低中風復發的機率。

B、使用藥物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症等危險因子。

C、手術治療

(1)頸動脈血管內膜切除術適用於中風病患,其頸動脈狹窄大於 70%且無嚴重神經學後遺症的病人。
(2)頸動脈血管內支架置放術:目前沒有多數的大型研究證實比頸動脈血管內膜切除術有效,但是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另一選擇,尤其病患不適合接受頸動脈血管內膜切除術時。

自發性腦出血的預防

1、控制血壓為最主要的預防方法,可使曾有腦血管疾病患者其腦出血機率降低 50%,未曾腦出血的人亦可降低26%的危險性。

2、清淡飲食、減少菸酒及勿藥物濫用亦可降低腦出血機率。本院為提供腦中風病友更完善的照護,於 2006年4月成立腦中風中心。由腦神經內科系腦血管內科醫師為主導,整合神經內外科、神經影像診療科、中醫科及復健科醫師,並結合專科護理師、復健師等專業人員,於復健大樓 11H病房成立了腦中風病房,針對腦中風加強整合性的醫療照護,尤其對年輕型腦中風、特殊原因之腦出血或腦缺血、顱內外動脈狹窄、血管畸形及動脈瘤,更以團隊醫療模式提供病患最優質之服務。在腦中風的預防方面,除提供住院及門診病患衛教的知識外,更積極走入社區,提供教育及訓練民眾及早發現中風症狀及儘速就醫的能力。希望教育國人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醫師充分合作,使危險因子的控制成為生活習慣的一部份,相信必能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