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心衰竭之認識及治療

心衰竭的簡單定義是當心臟輸出之血液無法滿足周邊組織之需求時表現出之病兆,肇因於結構或功能的異常表現或受損,致使心臟無法滿足或輸出足夠的血量,是病態的生理狀況,也可能是任何心臟疾病最終的表現。臨床症狀隨其嚴重度不同而不一,常見有呼吸急促、端坐呼吸、夜間氣促,體內循環不足導致暈眩、神智不明、出虛汗和四肢發冷;臨床表徵常可發現下肢水腫、頸靜脈鼓脹、肺部嘍音等。心衰竭的病因簡單可分成缺血性、非缺血性及其他原因,需依據不同病因採用各式特殊治療,一般而言,冠狀動脈心臟病是造成心衰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心衰竭是導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入院的主要原因,而根據其發病之輕重緩急又可分成急性或慢性心衰竭,急性心衰竭大都需要住院治療,給予各式生理監測、氧氣吸入及靜脈注射藥物;慢性心衰竭則大都於門診追蹤,需長期口服藥物治療。即使使用最好的治療,心衰竭的年死亡率為10%。

診斷心衰竭除症狀外,另需以胸部X光、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或心導管檢查進一步確定,測量腦鈉素(BNP)是診斷心衰竭的特殊測試,在心衰竭的情況下腦鈉素會提高。腦鈉素測量還可以區分呼吸困難是否是由心衰竭導致的。

心衰竭是種高死亡率、高罹病率的疾病,治療需花費大量金錢。對心衰竭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其癥狀的治療,來防止心衰竭變得更嚴重。除針對病因的治療外,也包括運動、食用健康食品、減少食品中的鹽量、戒煙和戒酒等生活形態之調整,並需監視液體平衡和體重變化。目前對心衰竭的治療藥物包括利尿劑、乙型阻斷劑、血管升壓素轉化脢抑制劑(ACEI)(或血管升壓素接受器阻斷劑[ARB])、醛固酮拮抗藥及血管擴張劑等等,強心劑則只適合於急性期使用;非藥物性之治療包括心臟復健、雙心室性節律器、心臟內去顫器等等;末期之心衰竭則需心臟移植手術。全世界對心衰竭之治療不斷進行各式大型臨床研究,並有些治療效果不錯之新發展,目前的藥物治療研究證明給予適度之利尿劑、乙型阻斷劑及足夠量之血管升壓素轉化脢抑制劑(或血管升壓素接受器阻斷劑),可改善心臟功能提升射血分率,並減少住院及死亡之機會;對於射血分率低、左側束枝傳導阻滯且經適度藥物治療效果仍不理想者,可植入雙心室性節律器或合併植入心臟內去顫器,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再加上定期運動性心肺功能檢查及合適之心臟復健,這些種種治療都有不錯的效果,減少換心手術之必要及死亡之機率。

本文作者:三軍總醫院 心臟內科 曾炳憲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