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動脈硬化面面觀

醫院幾乎每天上演心肌梗塞、中風、嚴重高血壓、腎臟衰竭、下肢缺血需要截肢等疾病,這些問題不僅造成龐大醫療支出,也是許多家庭深切的痛苦,其萬惡根源主因在於全身性動脈硬化。動脈硬化影響不同身體部位,會引起不同的臨床表現,影響心臟之冠狀動脈,輕者表現出穩定型心絞痛,重者引起不穩定型心絞痛,甚或有致命性的心肌梗塞。

除冠狀動脈,它也影響腦部、腹部、腎臟或周邊的動脈。若影響腦部動脈,就容易造成腦中風;影響腎臟動脈則可能引起嚴重的高血壓或腎衰竭;若影響下肢動脈,則可能引起步行疼痛或下肢失能。但許多人常常面臨的不是單一部位的動脈硬化,若已經知道有某部位動脈硬化,再合併其他部位之動脈硬化,其風險相對提高,例如有周邊動脈疾病比起沒有周邊動脈疾病,或有四倍的風險造成心肌梗塞,甚或有二至三倍的風險造成中風。

面對動脈硬化,我們必須視之為全身的敵人,解決方法必須非常重視危險因子,常見主要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家族史、高血脂症、抽菸、高血壓、糖尿病,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其他動脈硬化危險因子,如lipoprotein(a) 、apolipoprotein(apo)A-1、apo-B100、HS-CRP、fibrinogen 或 homocysteine,也是相當熱門的研究對象。而基因危險因子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面。若是有以上提及的危險因子,必須嚴格控制,來預防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的成因,簡單來說是危險因子誘發及加速動脈硬化過程。因為危險因子會促使血脂異常,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內皮細胞功能不良,發炎反應,氧化性壓力,血管平滑肌細胞活化。以常見的冠心病為例,初期動脈硬化僅僅是血管斑塊(plaque)形成,若斑塊破裂或糜爛,會促使血小板活化,進一步造成血栓形成,輕者表現出不穩定心絞痛,重者產生心肌梗塞。所以針對動脈硬化之危險因子及其演變過程,臨床上使用的各種方法(包括生活型態改變或藥物),試圖來改變及預防它的過程。

依動脈硬化影響不同部位,檢查方法也不同。對於常見冠狀動脈疾病,可由靜態心電圖、履帶心電圖、壓力性超音波、鉈201心肌造影,進一步冠狀動脈攝影。拜科技進步之賜,電腦斷層動脈攝影(CTA)也可以將冠狀動脈看得很清楚。對於非冠狀動脈血管疾病,包括周邊動脈疾病、腎動脈疾病、大動脈疾病,可經由血管超音波、核磁共振動脈攝影、電腦斷層動脈攝影或數位化動脈攝影(DSA),來進一步檢查。

以下介紹幾種藥物治療,依不同硬化部位而有不同治療藥物。

1.頸動脈狹窄疾病首重改變動脈硬化危險因子及抑制血栓,所以證據顯示降血壓藥、降血脂劑、抗血小板劑可以減少中風之風險。若頸動脈狹窄嚴重且合併腦血管缺血症狀,可考慮經由心導管或手術方式來進行血管重建。

2.主動脈疾病:動脈硬化影響到主動脈常見有主動脈阻塞性疾病,血管瘤、血管剝離、血管壁上血腫塊,及主動脈潰瘍。對於主動脈瘤常見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大(年齡大於六十歲有百分之五存在小而無症狀之副主動脈病),抽菸、高血壓、或存有其他動脈硬化疾病,一般對於它的後遺症,最怕的是主動脈瘤破裂,大小超過6公分,每年破裂風險超過25%。若大小超過5.5公分應該進行手術治療,內科治療包括減少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停止抽菸、降血壓、降膽固醇)。而對於主動脈剝離,除緊急診斷外,降血壓以減少剪力(shear stress)為最重要。對於較遠端型的主動脈剝離,考慮內科治療;若為較近端型必須考慮手術治療。

3.腎動脈疾病:對於腎動脈狹窄,診斷上必須依賴高度懷疑及進一步影像技術確立。治療上必須考慮降血壓及腎功能藥物,除降血壓藥物外,若嚴重狹窄可考慮心導管方式去做腎動脈擴張術。雖然做完腎動脈擴張術,大多可降低血壓及改善腎功能,但非一勞永逸,有些病人可能已存在原發性高血壓或腎實質病變,做完此手術後血壓仍高。

4.周邊動脈疾病:治療上包括改變生活型態、停止抽菸、改變危險因子、降血脂藥物使用(根據NECP指引,有周邊動脈疾病,必須將低密度膽固醇降低於100mg/dl)及抗血小板藥物使用。若合併高血壓,需使用降血壓藥。若存在糖尿病,積極控制血糖,可減少微小血管病變。若仍有症狀可考慮血管整型術,以避免肢體失態。

5.冠狀動脈疾病:治療上仍是以改變危險因子為主,停止抽菸、改變生活形態、降血壓藥、控制血糖、降血酯藥物、抗血小板藥物,若冠狀動脈嚴重狹窄,可進行心導管檢查及氣球擴張術,甚至進一步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總而言之,對於動脈硬化疾病,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覺心,須知,它影響你某部位動脈而產生症狀,可能已經造成其他部位之動脈硬化,為了個人及家庭,控制危險因子,以預防動脈硬化永遠不嫌晚。停止抽菸、控制血壓及血糖、降低血酯、徹底改變生活形態,可說是預防動脈硬化的不二法門。
本文作者:楊永年醫師(心臟血管內科)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