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寶寶為什麼發燒了?注意新生兒感染的警訊

寶寶出生時,帶給父母無比的喜悅及滿足;寶寶平安健康的成長,則是父母最深切的期盼。然而,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發燒」的狀況,這是最讓父母擔心及頭疼的問題之一。因此,了解寶寶為什麼發燒及如何處置,是新手爸媽的必修課。

測量新生兒體溫,腋溫、背溫為宜
首先,必須知道如何正確的替寶寶測量體溫。量體溫的方法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等,其中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即「中心體溫」。耳溫與肛溫最為相似,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但3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與中心體溫的相關性較差,因此測量耳溫可能會低估中心體溫。

其次,口溫或腋溫比較容易受到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的影響而偏低,口溫平均約比肛溫低0.5度,腋溫平均約比肛溫低0.8度。1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較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測量腋溫或背溫(將體溫計緊貼在背側)。另外,市面上常用的額溫槍或紅外線是測量皮膚表面的溫度,準確度較差。

如果確定發燒了,須考慮有無感染
當然,父母們還要了解何謂發燒。「發燒」的定義為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大於攝氏38度;介於攝氏37.5度與38度之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必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或是有無伴隨其他症狀,再加以判斷是不是發燒了。出生1個月以內的嬰兒如果發燒,應該先排除因悶熱環境、穿著過多或包覆太緊密所造成的體溫過高,而後必須考慮是否有新生兒感染的可能性。

依感染時間不同,新生兒感染分成3種
新生兒感染可依發生感染的時間,分為子宮內感染(亦稱先天性感染)、出生時感染和產後新生兒期感染:
● 子宮內感染
胎兒在子宮內,經由母體受到病原體感染,例如先天德國麻疹、單純皰疹病毒感染。

● 出生時感染
經過產道或受母體糞便汙染而造成的感染,例如早發性的B型鏈球菌感染或大腸桿菌感染

● 產後新生兒期感染
新生兒的抵抗力不足,即使有來自媽媽體內的抗體保護,免疫力仍然低於其他年紀的嬰幼童和成年人,所以特別容易受到細菌或病毒的侵犯。通常每千個新生兒中會有1-5人發生產後新生兒期感染,常見的病原為細菌或病毒。

小心!新生兒發生嚴重感染的病徵病毒感染為新生兒發燒最常見的原因,多與接觸到呼吸道及腸道病毒感染的患者有關,因此應避免讓生病的親友接觸新生兒。新生兒的細菌性感染,臨床表現以敗血症(指出生1個月內的新生兒有發燒等臨床症狀,且血液細菌培養呈現陽性反應)最為常見;其次是腦膜炎、肺炎、泌尿道感染等。

新生兒若發生厲害的病毒或細菌感染,除發燒或體溫不穩定之外,常合併以下嚴重病徵:
● 前囪門鼓脹膨出:有可能罹患腦膜腦炎。
● 呼吸急促:不發燒時呼吸急促,表示心肺功能可能受損。
● 活力減低:不發燒時看來病懨懨的,為重症病徵之一。
● 食量、食慾明顯下降
● 昏睡不醒:意識不清為重症病徵之一。
● 持續嘔吐:注意腦膜腦炎、心臟衰竭、胃腸道阻塞等可能。
● 大便或小便出血
● 眼淚、小便減少:這是脫水常見徵兆。
● 其他任何與一般輕微疾病不同的症狀:例如抽搐、意識不清、臉色蒼白、嘴唇發黑、身上有出血點等。

如有以上症狀,必須住院進一步檢查。檢查項目包括血液、生化與尿液常規檢查,以及血液、尿液細菌培養,必要時須做腰椎穿刺來檢查脊髓液,排除腦膜炎的可能性。因此,出生未滿月的新生兒如果發燒,在無法排除新生兒感染的狀況下,應儘速請小兒科醫師診療。

參考資料:
1.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之兒童健康手冊:兒童生病時該注意什麼、打破發燒的迷思
2.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童發燒處置建議(第2版)、兒童發燒問答集(第2版)
3.嘉洲出版社,臨床新生兒科學
本文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感染科 研究醫師 許玉龍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