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100年國民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10.9%)、腦血管疾病(7.1%)分別高居第二及第三名,在每年約五萬名腦中風病人中,有八成是屬於缺血性中風,其中因頸動脈嚴重狹窄所引起的就佔了四分之一,而動脈硬化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見的核心病變,動脈硬化的進程從最早期的脂肪斑及斑塊所形成,最後會發展為腦中風與冠心症。由於頸動脈位於體表淺層,同時是腦血管的上游,供應三分之二的腦部血液,有研究指出頸動脈斑塊如果存在,心臟冠狀動脈有斑塊機率將高達6倍,其他血管狹窄機會也有3倍,而超音波是一種非侵入性、安全性高、容易操作的檢查,所以頸動脈超音波就成為提供早期動脈硬化與否很好的評估方法。有九成的頸動脈硬化患者無症狀,少部分會頭暈;所以當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動脈硬化時,表示您的動脈血管已經出問題一段時間了。

可能罹患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像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慢性腎功能不全、代謝症候群、心臟病、高血脂症、冠狀動脈或是末梢動脈疾病的患者,更應特別小心。所以建議男性45歲、女性55歲以上,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及抽菸族等腦中風高危險群,應至少每年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曾經中風過的患者應每三至六個月做一次,以預防第二次中風發生。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是利用超音波來測定頸動脈血管的管徑和血流變化,瞭解頸動脈有無狹窄或阻塞現象,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是運用超音波反射的原理來檢查血管壁表面及其內部是否有粥狀硬化的出現。它可以正確的評估流入腦內的主要血管(總頸、內頸及外頸動脈、脊椎動脈)狀況,以了解血管有無動脈硬化斑塊、狹窄、甚至阻塞的情形。
血管最內層有一層薄薄的內膜,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慢慢增厚。當局部內膜厚度變得很厚好像道路中間一塊隆起時,就是所謂的動脈硬化斑塊。所以要看血管是否已經發生明顯的動脈硬化時,單單靠抽血檢查是無法知道的,此時頸動脈超音波就成為

最好的選擇。當動脈硬化斑塊越來越大時,則會造成血管狹窄現象,有時候還可檢查到血管完全阻塞。另外超音波檢查還可檢查血流的流速及遠端阻抗的情形,可根據超音波波形的變化來推斷血管上游或下游是否有狹窄的可能性。

頸部超音波掃描是屬於非侵襲性、可重複、無輻射性且具高度安全性的檢查項目,不會有疼痛感、副作用或危險性。主要是運用超音波反射的原理,檢查頸動脈的血流量、血管狹窄程度及是否有粥狀樣硬化,以評估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狀況,並測量其血流速度。檢查前後可正常進食,檢查時請穿寬鬆、低領的衣服,勿著緊身或高領衣物,以免妨礙檢查的進行。

頸部超音波掃描的種類可分為彩色頸動脈超音波及穿顱超音波

(一)彩色頸動脈超音波:針對頸部血管檢查,包括:兩側鎖骨下動脈、兩側總頸動脈、內頸動脈、外頸動脈、顱外椎動脈、眼動脈。

(二)穿顱超音波:針對頭部血管檢查,包括:兩側中腦動脈、前腦動脈、後腦動脈、顱內內頸動脈、顱內椎動脈及基底動脈。

頸動脈粥狀硬化斑、狹窄,是公認的腦中風血管危險因子,早期的預防和診斷格外重要,如果能早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進而治療,可免於腦中風威脅。頸動脈超音波,係屬於不侵略性檢查,操作簡易,有健保給付,中高年齡的民眾,具有高危險因子者,最好定期檢查。
本文作者:衛生褔利部花蓮醫院 身心科 賴俊龍 職能治療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