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感冒可以看中醫嗎?

門診時,常常可以遇到平常在中醫門診治療中的患者說:『我前幾天感冒了,先去拿感冒藥吃。所以,原本服用中的中藥就沒吃了。』感冒了,先停用原本的中藥是很正確的,因為症狀有變化,原本的處方不一定合適。但是,很多患者似乎覺得中醫無法處理感冒的問題,或是覺得感冒用中藥處理太慢了。所以,一遇到感冒的狀況,就會很習慣拿感冒成藥來吃或是就醫拿感冒藥。那麼,中醫究竟可以處理感冒嗎?中醫是如何處理感冒的問題?

首先,”感冒”的定義,在患者的認知裡,是非常不一致的。很多時候,患者認為的”感冒”,常常是鼻過敏的急性發作。感冒一般可能會有咽喉痛、肌肉骨骼痠痛、甚至發燒的症狀,再加上流鼻水、鼻塞、咳嗽等。而鼻過敏一般不會有咽喉痛、肌肉痠痛、發燒等症狀,而且,流鼻水、咳嗽等症狀,通常是早晚溫差大時,比較顯著。在區分了感冒或是鼻過敏之後,感冒從病毒的觀點,一般又可以分為:一般感冒,類流感,或是流感。病毒進到人體之後,會產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現代醫學原本是著重研究病毒致病的過程,在最新一版的病理學,也納入了病毒與人體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同樣暴露在病毒之中,為何有些人發病?有些人不發病?病毒進入人體之後,會有潛伏期。常有人說,他因為淋雨吹風,所以感冒了。其實,淋雨吹風之前,患者體內已經有病毒潛伏了,是因為淋雨吹風後,將體內的免疫功能削弱了,病毒乘機而起,所以才感冒的。這個過程,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已經有記載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就是說,邪氣能在身體上有作用,是因為身體本身的正氣虛弱了。這樣的論述,最近出版的病理學也認同了,不僅考慮病毒,也考慮身體本身。而中醫從『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也發展出中醫診治感冒的觀點。

邪氣進入人體之後,人體的免疫系統會起而對抗,這時通常會有咽喉痛等表現,就是所謂的『充血期』。充血期一般約2-3天,會進入『分泌期』。分泌期時,鼻涕、痰等分泌會增多。分泌期一般約5-7天。之後,會進入『緩解期』。緩解期又可以分為:完全緩解以及不完全緩解。完全緩解是感冒痊癒了。倘若,細菌趁身體免疫力低下時趁虛而入,產生繼發性的感染,就是不完全緩解。常見如黴漿菌感染,可能會讓患者咳嗽數週之久。知道感冒的進程之後,希望民眾可以打破感冒可以快快好的期盼。有句笑話是說:感冒看醫生7天會好,不看醫生一個禮拜會好。

感冒,不管看不看醫生,一般真的至少要7天才會好,類流感則可能要3週才會好。如果民眾有這樣的認知,就不會希望醫師立刻治好感冒。醫師為了患者馬上好的期盼,常常被迫選擇強力抑制感冒症狀的藥物,否則患者會覺得沒效。現代醫學,感冒症狀治療的藥物很多,也很有效,但是,只是解除了症狀,並不是真的處理感冒病毒,主要還是靠身體自己的免疫功能來痊癒的。除了少數抗病毒藥可以殺病毒,或是抗生素可以殺菌之外,大部分感冒病毒,目前是沒有抗病毒藥的。所以,感冒看醫師,主要是要鑑別是否有肺炎、腦膜炎等嚴重的感染或併發症,處理感冒症狀應只是其次。中藥處理感冒症狀的速度當然比不上西藥,但也是可以緩解症狀。而更重要的是,中醫藥有很多可以提升免疫力的方法,讓身體正氣不虛,邪氣自然無法坐大。所以,中醫是可以處理感冒的,現代中醫師訓練是有足夠的現代醫學背景,甚至是有中西醫雙執照,相信足以鑑別感冒的嚴重併發症,可以適時轉診。

中醫是如何處理感冒的問題呢?在傳統典籍『傷寒論』與『溫病條辨』,提供了我們很多治療感冒的寶貴治療原則與處方。一般來說,中醫治療感冒,會同時顧慮”外邪”與”正氣”的關係,將”祛邪”與”扶正”同時列入考慮。外邪又可以分為風、寒、暑、濕、燥、火等六大類。正氣又可以分為精氣、陰陽、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不同層次。一般在充血期與分泌期,是以祛邪為主。緩解期以扶正為主,避免繼發性感染。

另外,同樣的病毒侵犯人體,有的人可能是走”熱化”的病理變化;有的人可能是走”寒化”。依據外邪在體內產生寒化或熱化的不同,以及綜合考慮了”外邪”與”正氣”的關係,中醫診治感冒,會依患者狀況,量身訂做專屬的中藥處方。其實,最近現代醫學的期刊文章,也愈來愈認同這種個別化差異(individualized)的現象。

感冒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中醫藥是可以處理好感冒的問題。中醫藥綜合考慮了外來因素與自體本身的情況,可以設計出個別化的適切處方來處理疾病。
本文作者:臺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康玉典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