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微創脊椎手術大突破雷納生機械手臂系統3D導航 手術模擬更安全、準確

脊椎,華人稱之為「龍骨」,它除了連接頭部至腰部的軀幹,並保護內部脊髓及神經根外,它也是貫穿人體中間,支撐人類站立及挺直的主要骨骼。隨著年紀增長,脊椎會逐漸退化,再加上經年累月工作、平常姿勢不良或外傷等狀況,都會造成脊椎病變及受損。
 
台灣最常見的脊椎疾病為脊椎退化性疾病,其中又以中老年人居多。婦女必須懷孕生小孩、抱小孩及長年做家事,尤其容易導致老年時脊椎退化性病變。至於年輕族群,則多起因於搬重物、外力撞擊或車禍等,造成急性椎間盤突出或椎骨骨折。
 
若是輕度的脊椎受損,一般以休息復健及藥物等保守療法為主,至於頑固型疼痛或有神經損傷壓迫導致無力的患者,則改以一般傳統手術,或微創手術來治療。
 
然而,大多數患者對於脊椎手術都心生恐懼,且不曉得為何要儘早手術治療,此時專科醫師就應主動告訴他們,越早手術治療,效果越好。以腰椎滑脫為例,延遲開刀會有以下三種不利後遺症。
 
首先是脊椎支撐力不足,肌肉必須長期收縮,會導致肌肉纖維化,背部疼痛;第二是疼痛造成身體重心向前移,增加背部肌肉及雙下肢負擔,造成背痛、髖膝關節疼痛退化,嚴重化可能必需置放人工關節;第三則是神經壓迫導致坐骨神經痛,脊椎狹窄間歇性跛行,下肢無力麻痛,嚴重者大小便功能障礙。上述這些功能障礙,會隨著壓迫時間越久,手術治療恢復的機會也越小。
 
近年來,微創手術已成為外科手術的主要顯學,對於精細的脊椎手術更是可充分運用各種微創手術方式,來達到治療病患疼痛及神經病症的主流趨勢。
 
不管是利用內視鏡,或是顯微鏡等顯像系統,只要藉由微小切口來進行的手術,都可稱為微創外科手術,而此種技術運用於脊椎就統稱為微創脊椎手術,比如脊椎顯微椎間盤切除術、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經皮椎間盤切除手術、經皮椎體間融合手術等都是。
 
脊椎手術為何需發展微創脊椎手術?簡單的說,是為了讓手術時間縮短,傷口肌肉損傷減少,出血及感染減少,且患者復原較快。對於脊椎滑脫合併脊椎狹窄病人,通常在傳統脊椎手術中,必須由中間開一大傷口(一般二節椎體的需8-10公分)將肌肉及韌帶切開,同時剥離至外側以分辨出脊突、椎枝、脊椎關節及椎間盤等組織,因此背部肌肉與脊椎連接部分必須被分離,導致病患恢復時間較長。
 
此外,脊椎旁肌肉的正常解剖為附著點分離,將會使這些肌肉群於癒合中結疤,致使不同肌肉粘黏在一起,進而失去個別執行收縮及放鬆的能力。肌肉層剝離時,也會導致支配這些肌肉群的神經喪失支配能力,導致背部肌肉永久衰弱的後果,因此易引起背部疲勞性疼痛,及於作勞動工作時功能受限。
 
這些問題尤其常見於長節數融合手術,需破壞更多肌肉(可能拉長至20公分傷口),且上述破壞也會增加術後期間的疼痛,必需使用更換止痛藥物,增加因為藥物使用導致的風險。
 
就因上述多種缺失,微創脊椎融合手術的發展也就成為必然的技術。微創脊椎融合手術能提供很多好處,包括減少併發症、住院時間及增快恢復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的速度,但其缺點是技術要求高,同時需有學習成熟期。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2007年引入微創脊椎手術,至今已完成約1500個手術案例。只不過傳統開放手術及微創脊椎手術都只是2D空間,植入固定釘時,仍可能損傷神經,為了更加降低手術風險及提升安全性,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引進歐美國家使用最新3D電腦導航定位脊椎微創手術輔助功能,雷納生機械手臂系統(Renaissance System) ,更提升手術時的精準度與安全性。
 
在雷納生機械手臂系統輔助下,使用3D導航電腦斷層掃描,能清楚分辨骨骼、肌肉及神經組織構造,醫師能在術前模擬植入物放置角度及深度,可避開神經組織。如此一來,不僅能減少手術傷害,也能縮減手術時間,加上其準確度高達98-99%,可提供脊椎手術患者更安全及更好的選擇。
 
科技日新月異,機械手臂已廣泛運用於各階層工作,在手術醫療上,則已有達文西機械手臂廣泛運用於部分外科系手術,且成果良好。雷納生機械手臂系統是運用於微創脊椎手術的系統,藉由3D解析的能力運用,可大幅降低病人脊椎滑脫、脊椎腫瘤、壓迫性骨折的機率,手術更精準、更安全,病人可更快更安全地復原返回正常生活。


作者小檔案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博士 
進修:美國亞歷桑納州BNI神經醫學中心研究員 
經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部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外科學科助理教授�部定助理教授�美國亞歷桑納州BNI神經醫學中心研究員�北美脊椎醫學會會員�神經外科專科醫師�神經脊髓外科專科醫師�新竹國泰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一般外科專科醫師 
專長: 玻擴椎間盤突出、脊椎脫落、脊椎腫瘤、脊椎骨折、脊椎狹窄、退化性脊椎關節炎、腦瘤、腦中風、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動腫瘤、動靜脈畸型) 、腦外傷、脊椎外傷、水腦症、三叉神經痛、半邊顏面神經痙壖攣
本文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羅文政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