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熱傷害案例破表!醫師教導辨識方法及預防措施

天氣悶熱異常,童綜合醫院急診室發現,最近發現嚴重熱傷害(熱中暑、熱衰竭、熱衰竭)的病人單是六月份統計就有14人,遠超過以往的記錄。幸好急救處置得宜,病人皆已平安出院。據中央氣象局最新統計資料,今年梅雨季(5、6月)因梅雨來得較晚、各地普遍高溫,依平地測站所測得溫度,創下1947年有13站統計紀錄以來,梅雨季全台最高均溫紀錄。所以在高溫和梅雨季的高濕度因素影響下,應是這波熱傷害病人破表的主因。

圖片來源:by a454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童綜合醫院急診室主任吳肇鑫表示,熱傷害可以大致分成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其區別方式如下:

「熱中暑」是在高溫環境暴露造成體溫超過41.1°C(106°F)以上,同時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慉),即稱為熱中暑。常是因為體溫調節能力失常所致,造成排汗功能異常讓散熱功能變差,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均是高危險群。輕微中暑為臉色發紅、口渴、頭暈、噁心、心悸、四肢無力等症狀。症狀惡化時加上胸悶、血壓下降。嚴重時即突然昏迷,體溫如果超過42°C ,死亡率會高達80%以上。

「熱衰竭」則是高溫環境造成排汗過多,同時流失大量水分和鹽分等電解流失,體溫大多是正常或者是稍微上升。病人有頭痛、虛弱、無力、噁心、嘔吐、蒼白,嚴重時會躁動、休克甚至昏迷。但是因為但是中心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輸液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死亡的危險很低。

「熱痙攣」是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時,若沒有即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因為鹽分流失造成四肢的肌肉出現肌肉痙攣的現象。如果情況嚴重沒有即時處理,甚至引起呼吸肌肉的抽筋導致呼吸困難,少數案例甚至有死亡的風險。

若發現有人出現嚴重熱傷害時,須先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處,墊高頭部。意識清醒者,多補充水份和鹽水;若病人失去知覺,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就不可以再口服補充水分。接著幫助病人坐起或側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止嗆到。也可以用冰水袋冰敷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處,讓動脈循環慢慢降溫冷卻。但是不可以讓病人喝冰水或全身浸泡冰水降溫,會導致血管收縮、急救時無法電擊的困難。

吳肇鑫主任指出,真正符合熱中暑定義的病人很少,但非常嚴重,延遲處理死亡率高達80%,大部分都是因高温環境造成流失太多水分和鹽份的熱衰竭症狀,少部分會合併熱痙攣。

熱中暑因為併發症多而產生高死亡率,其中包括神經功能異常(腦水腫、癲癇、昏迷)、心臟功能異常( 心律不整、充血性心衰竭、低血壓)、肺功能異常( 肺水腫、呼吸窘迫症候群)、肝功能受損、腎功能受損、凝血功能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橫紋肌溶解症、乳酸中毒。所以要讓體溫高達42°C的嚴重熱中暑病人平安恢復,相當不容易。

中暑治療的正確觀念如下:

1.不可以喝冰水或全身泡冰水,易造成全身性血管收縮更不易散熱、心律不整急救時無法電擊。

2.揮發性散熱方式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脫除全身衣物,使用電風扇強力吹風,加上噴霧器噴水三合一是最好的選擇。

3.預防勝於治療,多喝水也補充鹽分(可以在白開水中加入梅子)和避免在烈日下直接曝曬超過15分鐘,才能避免中暑的威脅。
本文作者:童綜合醫院急診室主任吳肇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