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長期輸血的致命危機 靠此招來改善

長期輸血的致命危機 靠此招來改善_圖1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臺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盧孟佑、臺北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主任 劉峻宇

輸血是很常見的治療方式,小至手術急診,大至慢性疾病治療,都可能經歷輸血此項必要的醫療處置。平時,除了關心血源是否足夠,也應了解輸血背後潛藏的風險。

臺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盧孟佑表示,不少人以為輸血就輸啊,卻不知道輸血後可能出現短、長期不良反應。這是因為長期或大量輸血者,血液中的鐵會逐漸沉積於體內,長久下來,若未能將多餘的鐵排出體外,過高的鐵將對體內各器官造成莫大負擔。

盧孟佑解釋,鐵是身體中重要的元素,若攝取不足可能出現貧血等症狀,但卻鮮少有人知道,鐵質若在體內累積過多,會造成心臟、肝臟、脾臟、內分泌系統等器官傷害。

需要長期輸血的疾病,如重度海洋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以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患者,都不免因輸血而產生鐵質沉積。

鐵質沉積明顯症狀,包括心律不整、皮膚色素沉著、關節疼痛等,亦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如心臟衰竭、心肌症、肝硬化、糖尿病、皮膚沉著症、不孕症、關節病、骨質疏鬆等,嚴重甚至導致免疫力降低,大幅增加感染及癌症發生。

盧孟佑呼籲,長期輸血患者應定期檢查體內鐵蛋白數值,若有需要可服用排鐵劑進行排鐵治療,降低鐵質沉積機會,減少不良反應和併發症產生,以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臺北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表示,正常人的血清鐵蛋白濃度為250300ng/ml,若濃度超過300ng/ml以上就算是過量,臨床上則是將需要治療的標準訂在1,000 ng/ml以上。

而一袋紅血球濃厚液(150ml)含有200mg的鐵,故患者若累積輸入超過20袋血時,就有很大風險出現鐵質沉積,且血清鐵蛋白濃度越高時,發生鐵沉積併發症的風險也越高。

提醒長期接受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並及早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的必要性,才能有效降低鐵質沉積所帶來的併發症風險,千萬別讓輸血同時成為「救命」與「要命」的雙面刃。

劉峻宇提及,目前市面上有針劑及口服兩種類型的排鐵藥物,可提供臨床醫師依患者狀況進行使用。其中,以口服類型相對簡單方便,目前有一天服用一次或一天服用三次,作用時間較長的口服藥物可供選擇。

此外,若輸血後24小時內出現上述鐵質沉積相關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交由醫護人員進行處理,無須過度驚慌。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