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為什麼癌症病人容易鈣質過高?專家教你辨識高鈣血症症狀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高鈣血症是指血液中鈣濃度異常升高的狀況。鈣是一種重要的電解質,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肌肉收縮、神經傳導及心跳節律等功能。然而,當血鈣過高時,會導致多系統的生理異常,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為什麼癌症會引起高鈣血症?

約有 20% 至 30% 的癌症病患在疾病過程中會發展出高鈣血症,是常見且需即時處理的腫瘤急症之一。這種情形被稱為「癌症引起之高鈣血症」,其成因可分為三大機轉:

一、腫瘤分泌副甲狀腺素相關蛋白(PTHrP)

某些腫瘤(如肺部、頭頸部、腎臟、膀胱、乳房及卵巢的鱗狀上皮細胞癌)會分泌PTHrP,模擬副甲狀腺素的作用,導致骨質鈣釋出與腎臟鈣重吸收增加。

二、腫瘤骨轉移造成蝕骨作用

癌細胞轉移至骨骼時,會誘發骨蝕作用,釋放大量鈣質至血液中。常見於乳癌、多發性骨髓瘤與部分淋巴瘤病患。

三、腫瘤分泌活性維生素D(1,25-dihydroxyvitamin D)

部分淋巴瘤與生殖細胞腫瘤會分泌活性維生素D,促進腸道吸收鈣質,進而導致血鈣升高。

高鈣血症的症狀有哪些?

輕度高鈣血症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血鈣濃度升高,患者可能出現以下表現:
  • 神經肌肉系統:疲倦無力、肌肉無力、意識混亂、認知功能下降
  • 腸胃道系統: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便秘
  • 泌尿系統:多尿、口渴、腎結石,甚至腎功能衰竭
  • 心血管系統:心律不整、QT間距縮短
  • 精神狀態變化:焦慮、憂鬱、嗜睡、昏迷

如何診斷癌症引起之高鈣血症?

臨床診斷依據血液中總鈣濃度高於10.5 mg/dL,或游離鈣超過5.5 mg/dL。但由於鈣濃度會受到血中白蛋白含量影響,臨床上需以「校正鈣濃度」來評估真實狀況。

此外,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病史、癌症診斷、檢驗值(如PTH、PTHrP、維生素D濃度)以及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

如何治療癌症引起之高鈣血症?

癌症引起之高鈣血症是一種需要緊急處理的代謝性併發症,治療的核心目標包括降低血鈣濃度、緩解相關症狀,以及針對原發腫瘤進行控制。治療方式需根據高鈣血症的嚴重程度、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腫瘤的性質進行個別化調整。

首先,靜脈注射生理食鹽水補充水分是所有高鈣血症患者的第一線處置。腫瘤相關高鈣血症常伴隨脫水,透過靜脈補液不僅可改善腎灌流,也能增加鈣離子經腎臟的排出,進而協助降低血鈣濃度。對於有心臟衰竭或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必須謹慎監測體液平衡與心肺負擔,避免液體滯留導致肺水腫或惡化腎損傷。

在補充足夠水分後,利尿劑(如:Furosemide)可進一步幫助身體排出鈣離子。這類「環利尿劑」可抑制腎臟遠曲小管對鈣的再吸收,達到降低血鈣的目的。然而,利尿劑同時也會導致鉀、鎂等電解質的流失,使用時應密切監測並適時補充相關離子,以避免電解質不平衡引發其他併發症。

抑鈣素(Calcitonin)是一種作用快速的藥物,能夠短時間內抑制骨質的釋鈣作用,並促進尿鈣排出,適合用於有明顯臨床症狀或需要快速降低血鈣的患者。不過長時間使用抑鈣素會產生「耐受性」,其療效會逐漸減弱,故建議使用期間不超過48至72小時。

對於中度至重度的高鈣血症,雙磷酸鹽類藥物(如:Zoledronic acid)是治療主力之一。這類藥物可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少骨質鈣質的釋放。

若病患對雙磷酸鹽治療無效,或因腎功能不佳無法使用時,RANKL抑制劑(如:Denosumab)則提供另一選擇。Denosumab 是一種單株抗體,可阻斷RANKL與RANK的結合,進一步抑制破骨細胞的生成與活性,達到減少骨質釋鈣的效果。

類固醇(如:Prednisone)則可作為特定類型癌症高鈣血症的治療選項,類固醇能抑制活性維生素D的生成與腸道鈣吸收,同時對某些腫瘤具有治療作用。
整體而言,癌症引起之高鈣血症的治療不僅需針對鈣離子濃度進行調控,更應納入腫瘤本身的治療策略,唯有雙管齊下,方可有效改善病人預後與生活品質。

預後與注意事項

高鈣血症在癌症病患中常與晚期疾病相關,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腎衰竭、昏迷甚至死亡。即使成功降鈣,也應持續追蹤癌症本身的治療成效與血鈣變化。

患者與家屬應注意:
  • 避免高鈣食物與補充劑(如鈣片、維生素D)
  • 多喝水,保持良好水分攝取
  • 若出現意識變化、心律不整等症狀應即時就醫
  • 定期追蹤血鈣及相關腫瘤指標

癌症引起之高鈣血症雖為常見且危急的代謝異常,透過正確診斷與即時處置,大多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提醒癌症病友與家屬應提高警覺,配合醫療團隊追蹤與治療,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