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回歸自然「中醫外治法」重返傳統的中國醫學

文�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分院針傷部主任 孫茂峰
  現任桃園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廣義來說,舉凡不用口服藥,各種助人解除病痛的方法,都可算是中
醫外治法的領域。狹義的說法是將藥物置於體表,經皮膚或穴位、五
官九竅或病變局部之黏膜吸收,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湖北省的彭
正炎就認為中醫外治法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一切體表施治的方
法」。外治法用膏貼,藥物直接到達患處,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謂的透
皮給藥系統(TDS)或透皮治療系統(TTS),即藥物在預定時間內,
透過皮膚之屏障,釋放一種或數種活性成分到血液循環中,而達到治
療目的,不似口服藥,在進入血液循環時,先受胃腸道酵素的作用,
更有可能受肝臟分解而降低藥效。

又孩童不喜吃藥者或怕藥苦者、服藥不適者,可用外治法取代之。如
烏頭有毒,但外治法以生草烏、馬錢子、鬧羊花治療痛痺,可大量反
覆使用。

又如刀療法有其獨特的特色,可藉由金屬離子的釋放而提高人體的免
疫功能;臨床上可協助癌症患者,緩解疼痛,雖然其確切的學理、機
制,有待學術界的投入研究。氣陷者需長期內服補中益氣湯,但用取
嚏法配合貼穴外治,效果比吃藥顯著。又如腳跟底痛,可用薰灼法,
讓藥性趁高熱,透入堅厚之跟底皮膚,以協助消弭病痛。

由於傳統中醫外治法範圍很廣,且術語又難為一般大眾所理解,所以
特別只把外治法中,在當今臨床醫學上使用較頻繁的按摩、膏貼、拔
罐、刮痧、臍療、放血及中藥浴等提出來討論「外治法應該注意」的
事項如下。

施行外治法時要考慮時代潮流,並由有經驗之專業人員從事,若經費
允許,加強作研究,收集數據。有學理根據後才易為主流醫學界接受
,以下為從事外治法時該避免或注意的事項。

一•孕婦只可治胸背,以手輕摩擦之,為了防止胎動,不要輕易
  在臍或腹上用熨法。開放性軟組織損傷、各種類型的骨折、
  潰瘍性皮炎、妊娠婦女的腹部、腰部、飢餓、過度疲勞、酒
  後都不太適合按摩,按摩過程中,若患者有頭暈、心慌、休
  克等異常現象時,應讓患者平臥,頭暈者按百會穴,心慌者
  按內關穴,休克者取頭低腳高之體位、掐人中穴,牙關緊閉
  者按合谷穴。

二•膏貼之部位應先以75%酒精棉球局部消毒,以免感染。敷貼
  藥物後,以消毒過之紗布、蠟紙、白布固定,以防止藥物掉
  入眼中,發生意外。若以膏貼者不宜連續敷貼,以免長久刺
  激,造成皮膚潰瘍、皮膚過敏或破損;若有不良反應或疼痛
  現象,宜速撤去藥物,婦女孕期,避免麝香類或有墮胎副作
  用的藥物,以免引發流產或影響胎兒。

三•孕婦之腹部及腰部不適用拔罐療法,周歲以內之幼兒不適用
  此療法,1∼5周歲小兒每次只上一罐,手法宜輕。有自發性
  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皮膚嚴重過
  敏、癬疥傳染性疾病、血小板數低出現紫紺者、惡性皮膚腫
  瘤、癲狂躁動、嚴重水腫、血壓過高等情況,以及體表大血
  管處皆不宜拔罐。

四•刮痧要注意皮膚搔癢症、濕疹、嚴重的靜脈曲張、痛風性關
  節炎、精神緊張、畏怯恐懼、急性損傷(有可能為骨折、神
  經及肌腱斷裂者)、慢性勞損(有可能為細菌性炎症者)。

  有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現象只宜輕刮,手法要輕不
   宜有痧,病情嚴重者禁刮。

  皮膚過敏、破損、潰瘍、瘡頭、未癒合的傷口、外折
   骨折處禁刮。

  原因不明腫塊,及惡性腫瘤部位禁刮。

  心臟病心力衰竭、腎臟病腎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者
   之腹部,胃出血、全身重度浮腫者、腹部新近手術及
   腸穿孔禁刮。

  久病極度虛弱消瘦者慎刮。

  小兒囟門未合時,頭頸部禁刮。

  孕婦的腹部、腰部、乳頭禁刮。

  下肢靜脈曲張、浮腫,刮拭方向從下向上輕刮。

  大血管處,只可用點按輕手法刮拭。

  眼睛、耳孔、鼻子、舌、口唇五官處、前後二陰、肚
   臍處禁刮。

  醉酒、過飢、過飽、過渴、過度疲勞者禁刮。

  糖尿病患者不宜用瀉刮法。

五•藥餅或藥泥中之藥有些刺激性強,如芥子等,故敷貼於皮膚
  或臍部的時間不宜過長。臍部有感染、臍尿管者勿用臍療法
  。嬰幼兒皮膚嬌嫩,敷藥於臍,要注意時間不能過長,控制
  在1∼2小時,一有局部紅熱,即需改用他法,又對藥物過敏
  者,致臍部紅腫,馬上停用。

六•放血之禁忌在內經即有詳載。平常易出血之病人、嚴重外傷
  大出血之病人,心臟、肝臟、腎臟有嚴重疾患、貧血虛脫患
  者、年老體弱、婦女產前、產後皆不適合用放血療法。禁針
  穴不能放血,注意無菌操作以防感染;若有暈針情況,可刺
  人中、中衝,立即給予溫開水並使其平躺。

七•熱水浴使全身皮膚血管擴張,血液循環速度增加,心臟搏出
  量增加,加重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再加上浴室中缺氧、濕度
  大,易引起患者心胸憋悶、氣短,對患有嚴重心臟衰竭、嚴
  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冠心病、主動脈瘤、動脈硬化、
  高血壓病患,有放血傾向者禁用39℃以上之熱水全身浴。而
  最好以接近體溫之溫度較合宜,並有醫護人員在旁。又婦女
  經期,對藥液過敏,皮膚有傷口,骨折後有傷口,刀口未癒
  皆不適合藥浴,飯前飯後半小時不宜全身藥浴,飯前藥浴由
  於腸胃虛空,體能下降,洗浴時大量出汗,易虛脫;而飯後
  立即浸泡藥浴,使腸胃或內臟血液減少,不利消化,甚至引
  起噁心、嘔吐。全身熱水浴,大量出汗,體液丟失很多,皮
  膚血管充分擴張,體表血液量增多,頭部缺血,易發生暈厥
  ,故浴後要慢慢地從浴盆中起身,若猛然由浴盆中站起,易
  引起姿位性低血壓,而致眼前發黑,眩暈,若發生暈厥,可
  平躺休息,喝白開水或鹽水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本文作者:孫茂峰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