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青少年心理衛生開學守則─關懷不監視、開導不管制!

文�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科 卓良珍醫師

壹、青少年的心理特徵:

一、矛盾、騷動的過度時期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介於青春發動期與年輕成人期之間),由於春情與第二性徵已經開始發育,心理的成長比不上身體、生理的快速成長。同時由於人際關係接觸面積的擴大,身心活動範圍的增加,他們對於這些不得不面臨的各種新鮮環境,會覺得好奇、緊張與刺激;有時也會有不自在,或困惑得難以適應的感覺。因此遇事常會猶豫不決、驚慌失措、或魯莽瞎撞,做起事來就像剛學走路的嬰孩,拙手笨腳的;他們竭力地想做好事情,卻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處處遭挨罵、碰釘子,所以時常覺得自己做事不順利、吃力不討好,適應困難,更加形成自卑、無能、恐慌,而不得不倚靠父母才能夠生存的矛盾心理。這種現象並非他們肌肉發育不夠健全,或是神經發育不協調之故,而是由於環境心理因素所致。

這時期他們的心理狀態正處於「依賴父母」與「爭取獨立」的過度時期,於是便發生了許多想從父母親或家庭權威者的管教或約束中的桎梏解放出來的行為──即所謂的「青少年期的風暴」,他們要盡全力去表現他們已經長大了、能夠獨立,自己當老板、自己管理自己,而凡事喜歡自作主張,不歡迎父母的教導。父母的體貼被認為是侵犯;父母愛心的幫助,被認為是干涉;關切認為是哄小孩;勸告認為是打官腔。他們一心一意想要自治、獨立、不要人管。因此原先是乖巧、安靜、順從的孩子,可能會變得反抗、攻擊、挑釁、或無理取鬧;原來很勤勉用功、聽話的學生,可能會疏忽功課、逃學或蹺課;本來謙恭、溫文有禮的孩子,可能會變得粗魯野蠻;一向是誠實坦率、備受父母信任的孩子,會可能變得鬼鬼祟祟,或是一個虛構故事的捏造者或撒謊者。有些孩子甚至表現出過份的攻擊與競爭的態度或愛出風頭、擺弄姿態、裝腔作勢以及諷刺的或反抗社會的不良行為等。諸如此類都象徵著他們欲從家庭的權威者中掙脫出來,想要用擁有英雄氣概或男子魄力的獨立性格的掙扎現象。

二、認同的掙扎與認同危機

屆此時期的青少年。很在意自己在別人的面前表現如何?往往會面對著鏡子自問:「我是誰?」,會四處尋求自我,努力地想要找到自己的真面目。雖然一面地裝腔作勢、故弄玄虛,想證明自己是個有信心,有能力的人,可能內心卻非常矛盾,明白自己是個缺乏信心,毫無辦法的人。他們雖然嚐試到身外的環境世界,例如家庭、學校、教會以及各種社團活動等多方的鼓勵與諄諄善誘;同時也知道父母、師長、親友們將尊嚴、榮譽、希望都寄託在他們身上,期待他們成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社會的棟梁。然而他們卻不能確定自己將來要作什麼,對於前途會感到空虛渺茫、孤單寂寞、徬徨無助……猶如漂泊在汪洋中的孤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也無法靠岸般地無可奈何。本來這應該是個充滿朝氣與希望的年齡,但他們所感受到的卻是個充滿著灰心失意,軟弱無助的年齡。他們了解到別人要他們作什麼,自己也企望能夠作點什麼,付出點什麼,但是他們卻無法做出什麼。

由於現實環境的壓力,他們害怕自己將來只是個庸庸碌碌的人,所以面對鏡子想模仿「父母親」──心目中偉大的形象。於是乎,他們拼命在追尋「自我」人格可以認同的對象,同時也極力追求著浩瀚人生的方向與目標,關心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這時候他們必須面臨選擇,決定這一生是否應該投注於獲取財富、權勢地位、或是其他更有利益的事業上;或者是以利他人為目標,貢獻人類在學術、宗教、藝術、醫學、或其科學方面,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除此之外,女孩子另有其他的困擾,他們必須決定自己所扮演的女性角色中,是應該留在家裡擔任太太,當好母親,或外出謀職成為職業婦女或是三者兼而有之。同時他們亦必須在學校裡、工作上追求成績跟男性競爭,還有對於下一代的責任──如何在今日這世界上養育小孩子。假若那些理想中的父親或偉大人物的思想品格、生活言行等出了差錯而令他們感到失望或厭惡,他們就會拋棄或失掉了適合的認同對象,而在這種彷彿失落了自我的心理狀態下,會埋怨這世界沒有真理、愛心、道德與價值的存在而灰心喪志,感到人生乏味,生命枯燥,缺乏意義,心靈漂泊不定,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眼前一片茫然與空白,而產生所謂的「認同危機」,這個時候也容易誤入歧途。

貳、青少年的問題行為:

每一位成年人都會經歷過問題的青少年時期,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變成問題的青少年。幫派活動、結夥晚歸、離家出走、逃學蹺課、偷竊打架、以及吸食迷幻藥物等不良行為,有些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逐漸地沖淡棄絕或改過遷善。短暫或偶而發生行為困擾,假若不危及個人的生活或傷害到別人,是不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而緊緊需要父母親或監護人的了解與開導即可。然而下列的行為則必須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與治療。

一、多次的犯罪行為,不在乎法律的約束,例如偷盜、攻擊傷害他人、
  過份地濫用藥物或飲酒、無知惡意地破壞公物。
二、屢犯公然的性行為,忽視法律或道德風俗的約束,例如男女雜交、
  縱慾淫亂、同性戀。
三、持續性的注意力不集中、功課退步、忍受不了外界的紛擾吵雜而易
  激動、坐立不安、無故緊張與焦慮、孤立不出門、社會性退縮、適
  應困難、常更換工作、或常轉學、動作遲緩缺乏活力等,可能是早
  期精神分裂病。
四、無故長久性失眠、哭泣、萎靡、悲傷、食慾差、全身乏力或不適、
  無助無望感、興趣減少、自殺意念以及無法從事日常的例行工作等
  憂鬱症狀。
五、被議感、關係妄念、被害妄念、人際關係不良、沈迷於哲學、心靈
  學、星象學、易理、八卦、兵法、無字天書等形而上學之古書,或
  先入為主、固定刻板的怪異思想,可能係某種精神病。
六、持續性日夜不停的無中生有的幻覺、怪異行為於不適當的情感表現
  ,過份激昂興奮、不眠不休的精力、誇大多話的言語、活動量過多
  、或其他干擾別人、傷害自己之行為等。

參、了解青少年的行為動機:

以上所述,第三、四、五、六項屬於精神醫學之專門問題,應該會診或轉介給精神科醫師處理,本文暫不詳加討論。而前一、二項係青少年不良的行為問題,不但危及了他自己,干擾到家庭,也震盪了整個社會,本文將特別詳細報導,以提供家長、老師與社會大眾參考。青少年內心所憧憬的是什麼?他們追求什麼?又逃避什麼?屢犯不良的行為內心會快樂嗎?或反而增加罪惡感?這些不良的行為不是單靠法律的約束、管制、制裁所能解決的問題,而是反應出這個動盪的時代、社會型態的急速變遷之下所產生的家庭問題、教育問題以及青少年個人心理調適等多項因交互影響所造成的社會問題。這些行為動機可分析如下:

一、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害怕寂寞、孤單、需要溫情與友誼,他們參加幫
  派、成群結隊,為的事想透過團體大夥兒的認可與支持,從而獲得
  在家庭中所得不到的「安全感」與「滿足感」。假若參加幫派的青
  少年,一旦被幫派所疏忽或遺棄,他們就會有被忽視的失落感,而
  藉犯罪事件來抬高身價,以便再受團隊的認可及重用。不然就往往
  沈溺於迷幻藥中,藉以排除孤寂,為自己狀膽。

二、這一代的年輕人亦面臨著世界局勢的不穩定、生存競爭的劇烈經濟
  的變動、社會的不安與生活的困難等等問題。他們藉著不良的行為
  來麻醉自己,以逃避現實的壓力和某些困擾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
  父母爭吵、分居、離婚……等破碎家庭,或是家人有疾病、負債、
  失業、犯罪、分離、以及本身的功課壓力、工作不如意等。

三、原始社會中生活較單純,青少年期的時間極為短暫,個體發展到了
  兒童期的終了,便很快地通過青少年期而進入成年期。因為個體在
  兒童時期,即可從成人的生活體驗中逐步去學習,以獲取成年期所
  需要的各種知識、謀生技能、生活習慣和思想態度。所以只要他們
  生理發育接近成熟,便能夠順利地進入成年期階段。然而,由於近
  代科學文明的突飛猛進,人類生活水準很高,今日社會的成年人所
  需要具備的,已經無法讓一個個體在兒童期就獲得,而必須有賴於
  兒童期之後的青少年期,繼續有計劃地學習和準備。所以青少年期
  延長了,重要性也增加了。

  而這個時期的青少年若身體的發育與心理的適應力無法配合,往往
  就會產生許多特殊的問題,他們所顯現的不良行為,不只是他們面
  對這新鮮的環境的一種好奇、尋求刺激一種挑戰的心理來顯示自我
  的英雄本色,以過份強調的獨立性格,來補償其自卑感,他們的心
  態往往是愈不合法的,別人愈不敢做的,我做給你們看。

四、工業社會裡,人們都過著緊張、忙碌的生活,往往自己的時間都不
  夠用,那裡還有餘力去關懷親戚朋友,於是人情也就愈來愈淡薄了
  。並且,社會、家庭愈來愈重視物慾而忽略了年輕人所需要的精神
  生活。而父母下班後,又經常迷戀於電視機前,或交際應酬,通宵
  打牌,缺乏了跟兒女溝通的機會,而冷落了孩子。使得兒女感到被
  父母所忽視,而再次經歷到「分離的焦慮」的痛苦,漸漸地這些被
  忽視的孩子就會消沈、沮喪。

  而這些孩子往往為了重新獲得父母的愛護,便會藉著不良的行為來
  引起父母的關懷與注意。倘若父母依然疏忽他們,則不良的行為就
  會變本加厲了,他們想既然沒有人愛我,那我何必愛自己呢?終於
  演出自暴自棄、自我毀滅的行為,例如暴飲暴食、縱酒縱慾、甚至
  尋花問柳,不眠不休地賭博,或騎機車蛇行、開快車突然急轉彎,
  邊吸強力膠邊用煙頭燙傷自己或以刀片割傷自己的手腕…等。他們
  亦可能不滿意父母整天忙個不停,無暇顧及兒女的需要,藉不良的
  行為來發洩不滿或牽制父母,反抗權威者。

五、憂鬱症,慢性自殺,自我傷害,自我摧殘,自我毀滅的表現。某些
  有特殊體質的青少年,看事情較謹慎、負責、求完美、責任感重、
  標準拉太高、要求高、也要求別人高、急性子、積極、刻苦、勤勉
  、節儉、凡事容易緊張擔心、煩惱煩躁、小心翼翼、小題大作、斤
  斤計算、吹毛求疵、患得患失、耿耿於懷等特質(跟遺傳基因有關
  )一旦有了相對性的壓力而無法適應或忍受的時候,此精神或生理
  、環境的壓力會刺激大腦皮質傳達給邊緣系統而導致腦內神經傳導
  不良,例如形成腦激胺或正腎上腺素的缺乏,而產生了憂鬱症狀,
  失眠、早醒、胃口差、心不在焉、功課退步、煩躁、易怒、自暴自
  棄的行為等,家長往往以為孩子是抗命或不孝,或是變壞了,殊不
  知已經是罹患了憂鬱症,需要精神科醫師使用抗憂鬱劑而補充缺少
  的神經傳導物質,治療其憂鬱症,來改善其不適當的情緒及不良的
  行為表現。

六、精神分裂病的早期症狀很不容易被一般人察覺,需要求助於有經驗
  的精神科醫師的診斷。患有早期精神分裂病的孩子,在發病之前,
  其個性大多是較內向、順從、孤立、特別地乖順、緘默、害羞、朋
  友少(這樣的個性不一定造成精神分裂病,但機會比外向、活潑的
  孩子多)。

正常的孩子到了滿15歲左右的年齡,其抽象思想便已形成,逐漸了解物理、解析幾何、數學等抽象的功課,對於人生哲理、政治文化、宗教藝術等形而上的學術亦較感興趣。然而早期精神分裂病的孩子,因為其抽象思考無法形成,對於較需抽象思考的功課即一落千丈,且潛意識裡為了彌補其抽象思考的欠缺,而成天沈溺於哲學、沈迷於哲學、宗教、心靈學、孫子兵法、武俠小說、星象學等書籍。同時,由於其自我即將崩潰,而掙扎地尋找其潛意識裡的心理防衛機轉來保護其「自我」的強度與完整性,而產生焦慮不安或憂鬱的心情,會想去吸食強力膠或安非他命等物質來減輕其焦慮,結果卻墜入了「藥物濫用」的陷阱。

肆、父母的管教:

一、不溺愛不嚴苛

根據羅賓氏的發現,青少年的不良行為並非百分之百無法拯救,事實上,這些在青少年期有不良行為表現者,往往約有四分之一強,到了成年期,還有社會病態人格的行為問題。補救之道,父母首先要檢討自己在管教上有無缺失,過份的放縱溺愛或保護,都是不好的,什麼事都替他弄好,孩子就會如生長在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遇挫折就將一蹶不振;而過份的嚴厲,只給他目標,沒給他道路,孩子就會無所適從,也無法體會出父母的關愛;而這樣子不行,那樣子也不行的矛盾束縛,此三種不適當的管教方法都容易導致孩子感到茫然恍惚、無自我地位、無主見、進而阻礙了孩子人格的發展,懷疑自己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

他們通常不明是非,覺得什麼事都是自己的錯;「我真差勁,我太無能」,終會使他們產生羞恥感,罪惡感。他們常會因惱羞成「怒」而產生「恨」及「敵意感」,而這些「恨」與「敵意感」投射出去造成疑心、好論斷、好批評、不滿現實的妄想心理;內射成自甘墮落、傷害自己的憂慮心理;反作用則成傲慢、驕傲的誇大心理;以及抵銷作用或孤立作用成躊躇不前,畏懼退縮、懦弱呆滯的強迫心理。

聖經上提示人類,上帝所愛的他必管教,並且必讓受管教者承當得了,且為他開一條出路來,「他打破又纏裹,他擊傷又用手醫治」,這是最適當的管教方法。

二、愛心與耐心的輔導

父母平日應多跟兒女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與行為的關係,例如「錢」代表愛與價值,偷媽媽的錢往往象徵著欲需求母親的愛,來肯定他自己的存在與價值。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能夠安靜下來傾聽他們訴說心語,有人了解他們,且願意幫助他尋求到充實自己的方法,以及了解處世待人的經驗和對事物的價值觀,對工作的信念和人生的目的等。同時父母也應該培養孩子的正當娛樂、運動、以昇華其進取心、發洩其攻擊慾,使其精力轉移到建設性的事物上,鼓勵孩子參與合適的社團活動,像教會的青少年團契或青少年救國團寒暑假活動。關懷而不監視、開導而不管制、勸勉而不斥罵,扶持而不藐視。

父母切勿以個人偏狹自私的理想去塑造孩子,而應該看重年輕人的意見,依照他們自己的興趣所選擇的道路,給予正確的指引使其尊重生命,謙卑順從,發揮潛力貢獻人群。然而,最重要的事如何帶領他們抓住真實可靠的信仰,使他們一生受用不盡,這才是讓他們尋得認同對象的最佳途徑。

妻子需要有丈夫的疼愛憐惜才會變得漂亮,孩子需要有父母師長的關懷愛護才會長得聰明。

「期待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你給他有多少的信心而是你對他有多少的信心;給一個人最大的恩惠,不是你教導他什麼(是一種恩惠,但不是最大的恩惠),或是你給了他多少東西,而是你告訴他、提醒他自己有多少的東西,以及發掘他的潛力是什麼,並給予他機會去發揮他的內在潛力。」

然而,人類學派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不同於動物,因為人有自由意志來選擇與決定他自己的行為,並且每個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能歸咎於父母或環境。人類有朝向自我實現的驅迫力,不受潛意識本能的原始衝動或外界環境的刺激所控制。人好像個演員,能夠操縱自己的前途命運,以及改變他周圍的世界。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