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遠離癌症上身,先從預防做起

癌症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覺得害怕與無助的疾病,從癌症的生物發展觀點來看,我們發現癌症時,其實它都已存在一段時間,或數月,或數年。所以『預防重於治療』,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要談癌症的預防,就要先了解癌症演變的過程。癌細胞是由正常細胞演變而來的,癌症是由基因突變所造成,細胞需累積數個基因突變才會癌化,必需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有時幾年、十年甚至幾十年才會變成癌症,過程是漸進而緩慢的﹝細胞異常→原位癌→侵犯性癌→轉移癌﹞。癌病產生的初期是看不到的,臨床上有發現1公分的腫瘤內是至少上億的癌細胞聚集的結果。但如何早期診斷是很困難的,就臨床上而言,能夠在早期診斷的癌病,就屬乳癌及子宮頸癌是最容易,這可能與公共衛生政策之推廣有關。其他癌病發現的時候,都可能已經不是初期的病變。

癌症有哪些特性?惡性細胞通常經過一段時期後,就會顯露出來,因為細胞的生長週期加速,甚至侵犯到周圍的正常組織,促進其生長的速度相關因素很多,關係最大的是供給該腫瘤營養的血液分佈﹝即新生血管的生成﹞。一般而言,它會無限制的生長,直到血液供應不上,腫瘤太大會壓迫到鄰近的組織或器官,引起功能失調或喪失;由於惡性細胞生長迅速,會產生局部缺氧壞死、潰爛或出血;更可經由血液或淋巴轉移到肝、肺、骨骼及其他地方。

造成癌症的原因跟環境、基因有關。其中致癌因子主要可分五大類:﹝一﹞化學物質:吸入或食入﹝二﹞藥物:化學藥物及賀爾蒙藥物﹝三﹞食物﹝四﹞輻射線 ﹝電磁波?﹞﹝五﹞感染因子:病毒及寄生蟲。遠離致癌因子,也可降低癌症發生率。

癌症預防的最終目的,就是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為了達到這一目 的,可通過下列幾種預防措施:

A. 早期預防
1.避免吸煙
  吸煙為人們所熟知的致癌因素之一。因煙焦油中至少含有40種以上之致癌化學物質,當煙草燃燒的煙霧被吸入時,焦油顆料便附著在支氣管粘膜上,經長期慢性刺激,可誘發癌化。吸煙主要引起肺、咽、喉、食道及膀胱各部位腫瘤。

2.改變飲食習慣
  結腸癌、食道癌、胃癌及肺癌是最有可能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而達到預防效果的。減少煙燻、燒烤、醃漬食物的攝取。食物應多樣,穀物為主。多種食品應包括穀物與薯類、奶類、豆類及其製品、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與葷油。吃清淡少鹽的膳食。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尤其是深綠色及橙黃色的蔬果,如十字花科的蔬菜、木瓜、胡蘿蔔、牛奶等,這些都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A、纖維、硒、鈣等;此外補充維他命E,尤其在抗氧化的作用上。此外飲酒應節制。

3.避免因其它 如職業、環境、感染、藥物等因素造成之傷害
  因職業和環境的因素,接觸化學物質可導致不同部位的癌症,例如肺癌、膀胱癌、白血病。有些感染性疾病與癌症也有很密切關係:如B肝病毒與肝癌,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EB病毒與鼻咽癌,AIDS與卡波西斯肉瘤。而暴露於過量放射線和大量的紫外線,可導致皮膚癌。停後婦女使用的雌激素與子宮內膜癌及乳癌有關。

4.保持身心健康
  起居作息宜規律,並養成運動的習慣,保持輕鬆的情緒減少壓力。有助於減少罹癌的機會。

B.早期發現:若您有發現以下危險信號,應儘快至醫院檢查   
1. 體表可觸及的腫塊逐漸增大。
2. 持續性消化異常。
3. 吞嚥食物時胸骨不適感或異物感。
4. 持續性咳嗽,痰中帶血。
5. 耳鳴、聽力減退、鼻血。
6. 月經期外或停經期後的不規則陰道出血。
7. 大便潛血、便血。
8. 血尿。
9. 久治不愈的潰瘍。
10. 黑痣、疣短期內增大、色澤加深、破潰等現象。
11. 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
12. 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潰瘍不癒合。

C.定期預防檢查
台灣地區對於癌症病患的治癒率與歐美等國相比相對偏低,其原因並不是醫療儀器或技術的不足,而是在於民眾缺乏預防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使得很多的患者在發現癌症時,多半已經錯失最佳治療的時間。癌症篩檢是指無症狀之正常人定期所做的檢查,如大腸鏡及大便潛血反應:大於40歲,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大於18歲,或有性行為,每年一次,3次後改為每 3 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 :大於40 歲,每年一次。尤其是有癌症之家族史者,先天致癌因素之特色如:﹝1﹞癌症叢集﹝二等親三人以上﹞﹝2﹞癌症出現在較較一般年齡輕﹝ < 50歲 ﹞,且在同時期發病﹝3﹞家族出現多種腫瘤﹝4﹞相近腫瘤聚集發生﹝如乳癌與卵巢癌一起出現家族中﹞﹝5﹞ 兩側腫瘤。如乳癌、 卵巢癌、 大腸癌,子宮頸癌,更須定期檢查。

「癌病不是絕症」,癌病的治療效果決定於發現時期的早晚,愈早發現,愈早治療效果愈好。每個人應該自我提高警覺﹐發現上述警訊則要趕快找專科醫師診治,以求得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目前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但能有些病患發現太晚無法接受治療,所以就更顯預防的重要性。


本文摘自: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網站
本文作者: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 蘇志中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