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經前症候群與經前不悅症

趙湘台 醫師
婦癌基金會秘書長
國立陽明大學博士 婦產科副教授
台北榮總婦產部婦癌實驗室主任


還記得小時候,那是民國四十年代,孩子讀完六年國民義務小學,想要升學的,幾乎都要補習。在那個純樸而窮困的農業社會,補習費無疑是奢侈的花費。每當拿到收費單,孩子總要察言觀色一番,因為媽媽平常都好商量,可是每個月總有幾天不好惹,雞毛蒜皮的事也會讓她大動肝火,如果不識時務,在這時候伸手要錢,別說一毛也拿不到,頭頂還會被重敲一下。所以機伶的孩子就知道,拖一個禮拜再伸手就對了。
因為常常面對婦女身心門診的朋友,現在再回想起來,才知道那是女人經前症候群的情緒,容易被惹毛在作祟。

在月經來的前一週,約八至九成的女性都會或多或少感受一些身體變化,例如乳房漲痛、腹部脹氣、頭痛、四肢的關節水腫酸疼等最為常見,嚴重者甚至於因身體水腫體重還會增加2-3公斤;但奇妙的是月經一來,所有的症狀均雲消霧散;連所增加2-3公斤的體重也會因為大量尿尿而一夕恢復。

行為方面的症狀則有: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嗜吃甜食,晚上還會難以入眠、早上賴床;在情緒的變化上:常感到沮喪、情緒低落、想哭、一點小事就會淚眼簌簌、很容易被惹毛、看甚麼都不順眼,嚴重時甚至於會煩躁易怒,有如一觸即發的火山。
機伶的男孩子碰到女朋友這種狀況就會問「是不是要來了?」同樣的,遇到這個時候,伸手跟媽媽要補習費,可有麻煩了。
這些在女性月經前一週出現的身心不適症狀,統稱為「經前症候群」。

依據美國婦產科學會的定義,只要出現上述身體及情緒各一種症狀就可稱之經前症候群,通常經前症候群不至於干擾日常生活或人際關係。事實上,經前症候群甚為普遍,約五至六成的生育年齡女性都會感受經前症候群。因此,許多女性視其為理所當然。然而,不是每個女性都可以這麼幸運,約有6%的女性,經前不適的現象甚為嚴重。

我的門診裡有個年輕護士,每逢月事前夕,總見得她眼皮腫脹,體態豐盈,一問之下,才知體重增加四公斤之多。類似的人,上班時,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也失去了平日的溫柔笑顏,冷著一張臉,擺明「生人勿近」,不愛與人交談,略顯畏縮,出現嚴重的經前症候群症狀,其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工作效率都因而受到干擾。

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症狀?截至目前為止,醫學尚未提出明確的病因,只知道並非卵巢荷爾蒙的過剩或不足所造成,卻與個人的體質和性格等多重因素有關。女性在月經週期的黃體期中,黃體素低、雌激素高、雌激素濃度下降或雌激素濃度和黃體素濃度比例會發生改變,但都不是導致經前症候群的病因。目前研究發現,個人的體質對卵巢荷爾蒙的變化的敏感性是關鍵所在。此種易受性導致血清素不足造成。

經前症候群(PMS)與經前不悅症(PMDD)是指婦女在月經週期的第二階段,即黃體期,出現生理與心理不舒服的症狀,像是疲勞、情緒改變、易怒與腹部腫脹,常出現在月經期的前幾天,經前症候群發生率約有30%。

根據美國精神科協會的定義,若是出現嚴重的經前症候群症狀,尤其情緒方面,憂鬱、焦慮、敏感易怒症狀明顯,影響到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甚至工作表現,干擾了日常生活即稱為「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簡稱PMDD,發生率約有3~8%。經前不悅症的肇因是,卵巢產生的荷爾蒙值雖然正常,但大腦對此的反應卻是不正常。壓力經常伴隨,應該是一個結果而不是肇因。

新近發現,長期重度憂鬱的人,血液中可體松濃度偏高,受到了壓力,反應特別大。這個發現,對經前不悅沒有合併有憂鬱症是一個很大的區別。因此,目前有經前不悅症的治療效果已有改善,近半病人有了很好的結果。原因是,這類病人,合併有憂鬱症,可松體偏高,對疼痛太敏感,耐痛不夠;相反地,沒有不悅症的憂鬱症病人,耐痛力較高。

經前不悅症的症狀與憂鬱症有部份雷同。美國精神科協會建立了一套診斷經前不悅症的手冊(DSM-IV),舉出了可能的症狀:
1. 憂傷、絕望與自我貶抑。
2. 緊張與焦躁。
3. 情緒改變,易哭泣。
4. 易怒,容易與人發生摩擦。
5. 參與社交活動的興趣降低。
6. 精神不易集中。
7. 容易疲勞。
8. 食慾改變,嗜吃某種食物。
9. 嗜睡或無法成眠。
10. 瀕臨失控感。
11. 身體症狀,如乳房脹痛、頭痛、關節肌肉疼痛、腹部腫脹與體重增加。

如果婦女連續2個經期都出現上述的症狀達5個以上,而且至少有1個屬於前面4項,那極可能就是經前不悅症。
經前症候群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治療,非藥物治療治療包括:
1.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自我調適即可改善。
2.其次,根據文獻及臨床試驗研究結果,飽受經前症候群威脅的女性每天攝取 1500毫克的鈣,症狀即可緩解。
3.此外,婦女在月經來潮前三天到一星期,最好減少菸、酒、茶、咖啡,避免高脂、過鹹、過甜及生冷食物,多攝取高纖多榖類食物與乳製品、海鮮等補充富含鈣、鋅的食物,及補充維他命B群等,即可安定神經、穩定情緒。
4.同時,配合調整生活作息,減少壓力,睡眠充足與適度運動,皆有助於減少不適。

在治療上,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

1. 抗憂鬱藥(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抗憂鬱藥,又稱為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藉由管控腦部的神經傳導血清值,來緩解症狀;相關的藥物種類包括fluoxetine、sertraline、paroxetine與citalopram,其中前3種已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使用。病人用藥後,最多有75%的人症狀得到緩解,但也有15%的人出現副作用,像噁心、焦慮與頭痛。如果症狀很嚴重,建議持續每天服藥;若症狀不是太嚴重,建議在每次來經前兩週,才服藥。

2. 口服避孕藥與性腺激素釋放素
口服避孕藥藉由控制排卵與荷爾蒙值來緩解症狀,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06年也核准24天/4型口服避孕藥(drospirenone/ethinyl estradiol)。而性腺激素釋放素能抑制卵巢與腦下垂體所分泌的荷爾蒙,讓經期暫停;相關的藥物種類有leuprolide、nafarelin與goserelin。性腺激素釋放素的副作用包括潮紅、陰道乾澀、不規律的陰道出血、情緒改變、疲憊與骨質流失,因此,需要與其他荷爾蒙合併使用。

名詞中英對照
經前症候群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經前不悅症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
抗憂鬱藥 antidepressant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
性腺激素釋放素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alogs
可體松 cortisol

參考資料
1.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Premenstrual syndrome. ACOG Practice Bulletin 15.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DC, 2000.
2.Ling F, Mortola J, Pariser S,et al: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Scop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1998. APGO Educational Series on Women's Health Issues.
3.Rebecca R. Klatzkin, Monica E. Lindgren, Catherine A. Forneris, Susan S. Girdler. Histories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Evidence for phenotypic differences.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10.
本文作者:台北榮總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