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淺談脂漏性皮膚炎


鼻翼兩側的屑屑摳了不久後又冒出來,時好時壞容易一再復發,對於重視臉部清潔度的民眾來說真是很令人抓狂。這種"勾勾纏"的病症。中醫師有什麼改善之道呢?


 


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生於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滲出性皮膚炎性疾患,好發於皮脂腺分泌旺盛部位如:鼻翼兩側、眉毛、耳朵、頭皮、前胸等。通常發生於嬰兒期及30-60歲之中年人,且時好時壞容易一再復發;主要症狀是皮膚發紅、脫皮、頭皮搔癢、頭皮屑增多或是有黃褐色油性或乾燥結痂鱗屑等。


 


脂漏性皮膚炎的真正成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可能和下列多種因素有關:體質因素、皮膚上皮屑芽孢菌的感染、熬夜、精神因素、免疫功能不全、內分泌失調、身體不適或有重大疾病、過於油膩或刺激性的飲食、維生素B群的缺乏等因素有關。


 


一般來說,中醫將脂漏性皮膚炎分為油性與乾性兩種類型。與傳統醫學文獻記載的面游風、白屑風相類似。本病多因內蘊濕熱,外感風邪,蘊阻肌膚,濕熱上蒸所致〈油性脂漏性皮膚炎〉,或因濕熱耗傷陰血,血虛風燥,肌膚失養而成〈乾性脂漏性皮膚炎〉。


 


中醫治療以辨證論治為主,配合局部外用藥來治療,分述如下:


一、濕熱風盛型〈相當於油性脂漏性皮膚炎〉


皮損發紅、滲液、靡爛、結黃厚痂、癢較劇、苔黃膩舌質紅、脈弦滑或滑數,治以涼血消風、清熱利濕法,方用涼血消風散〈生地、元參、白芍、生石膏、知母、茅根、牛蒡子、荊芥、防風、甘草、金銀花、升麻、冬瓜皮〉。濕熱偏盛者以清熱利濕之龍膽瀉肝湯治之,風熱偏盛者運用加味清胃散〈黃連、黃芩、連翹、蒲公英、知母、丹皮、生地、當歸、升麻、白芷、生石膏、甘草〉。


 


二、血虛風燥型〈相當於乾性脂漏性皮膚炎〉


皮損乾燥有結痂鱗屑、搔癢、頭髮乾燥、常伴有脫髮、炎症不明顯、苔薄白、少津、舌質紅、脈弦,治宜養血潤燥、去風止癢,方用當歸飲子加減〈當歸、生地、首烏、川芎、赤芍、白芍、丹皮、花粉、白疾藜、荊芥、防風〉。


 


外用藥:可用硫磺、硼砂、白礬等製成酊劑或軟膏,一日局部使用2-3次。


 


一般而言,內服藥物配合外用藥效果較佳,另治療期間飲食宜清淡,少吃動物脂肪和糖,多食用新鮮蔬果,忌酒和辛辣飲食,避免搔抓,宜用中性肥皂或硫磺皂洗患部,使用去頭皮屑洗髮精洗頭並讓洗髮精留置於頭皮十分鐘以上。


 


參考書籍文獻:


皮膚病的認識/慈濟文化出版社


常見皮膚病中醫療法/啟業書局


皮膚病研究/知音出版社


中西醫診療方法叢書皮膚科分冊/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施慧中醫皮膚病臨床經驗集/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本文作者:岡山秀傳中醫診所醫師/周坤璋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