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妊娠期常見的皮膚異常症狀與治療

期待、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對大部分懷孕的媽媽來說,是充滿喜樂與美好的,然而,因為孕程生理的變化,可能造成準媽媽們在身體與心理上的總總變化,特別是外貌的改變,可能會讓部分的媽媽變得焦慮、擔心。懷孕過程中,常見的皮膚及結締組織改變包括有色素沉澱、血管變化以及毛髮問題等;其中色素沉澱是最常見的,常發生的位置包括了乳暈、腹部中間的黑線(lineanigra)、外陰部或大腿內側,另外,兩頰的孕斑(maskofpregnancy)也是常見色素沉澱的一種,多半呈現不規則狀、顏色不均勻的斑塊,特別是原來皮膚顏色較深的位置較易發生,常曬太陽的人也比較容易長,所以適當的作好防曬有其必要,孕斑大部份在生產完後一年內會漸漸消退,如果產後孕斑一直不退,可以考慮使用A酸、類固醇、果酸或是雷射治療。腿部、陰部、痔瘡等靜脈曲張、發炎是很常見的血管變化,除了影響美觀、有時也會伴隨有疼痛的困擾,休息時將腿部抬高、平時穿著彈性襪、避免久坐或站,都是預防或減輕症狀的妙招。懷孕過程及產後,頭髮會變粗、毛燥或掉髮(特別是產後2∼4個月的休止期),甚至出現禿頭的問題。這些都是孕(產)婦媽媽受到荷爾蒙影響所可能產生的正常生理變化,大部份的媽媽都可以在產後半年到一年間逐漸恢復正常,倒也不必過於擔心。

除了上述正常生理變化引起的皮膚改變外,也有一些是與懷孕相關,僅發生在懷孕或產媷期的、較不正常的皮膚變化或疾病。仔細的病史詢問,包括懷孕週數、次數或胎數、前次懷孕之相關症狀或家族史等,加上詳細的理學檢查可增加診斷之正確性,必要時應至皮膚科接受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這些疾病包括如下:

1.妊娠類天皰瘡(Pemphigoidgestationis,PG)
又稱為妊娠皰疹(herpesgestationis),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在妊娠中期、晚期出現,最先由腹部出劇烈搔癢的水泡及紅疹,之後會快速擴散,四肢與手掌、腳掌可能也會有病兆出現,但一般不會侵犯到臉部與粘膜。大部分的產婦在生產後數週至數月內自然復原,但也有些產婦會暫時惡化。至於胎兒部分則可能因為免疫反應造成的胎盤功能不良,造成胎兒早產或低出生體重。輕症患者可處方抗組織胺或外用類固醇製劑來改善症狀,嚴重時則需要口服類固醇的治療。

2.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Pruriticurticarialpapulesandplaquesofpregnancy,PUPPP)
由於皮疹可呈粒狀、塊狀或水泡樣等多種形態,故又稱為妊娠多形疹(polymorphiceruptionofpregnancy,PEP),通常只發生在初產婦的懷孕末期,為最常見於懷孕期的皮膚疾病。症狀一般是從環繞肚臍的妊娠紋中出現癢疹,一般少見於肚臍、臉部或手腳掌之皮膚,也少見摳抓痕,病兆在產後自然消退、很鮮少發生在下一胎。多胞胎妊娠、母體或胎兒異常體重增長是此病症出現的危險因子,但確切的病因仍然沒有定論;本病相當良性,罕見母體或胎兒之嚴重合併症,因此只需給予症狀治療。

3.皮膚癢疹(Prurigoofpregnancy)
皮膚癢疹是最常見的懷孕相關皮膚疾症,從懷孕第四個月到第九個月皆可能發生,主要是小丘疹分佈在四肢近端,尤其是關節彎曲側,與軀幹上部。有人認為荷爾蒙變化、乾燥、外來物刺激,例如妊娠霜,或是肝內膽汁鬱積等皆可能造成類似的搔癢症狀。過去曾是異位性體質的人,也容易在懷孕時出現皮膚癢疹。臨床症狀在生產後會迅速緩解,雖然發炎後的色素沉著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本病較不會復發,且截至目前為止,對於胎兒並無已知的影響性。治療一般是使用局部的類固醇藥膏做症狀的緩解。

4.膿皰型乾癬(Pustularpsoriasis ofpregnancy)
為極罕見的妊娠皮膚疾病,多發生在第三妊娠期,產後自然痊癒。初期可在鼠蹊、腋下或頸部發現不具癢感的紅斑,其中散佈細小的無菌性膿皰,隨後病灶由新的膿皰包圍其邊緣向外擴散,粘膜或指甲下也可能受到侵犯,此時舊的膿皰會結痂、脫皮或膿痂疹樣的變化。實驗室檢查可發現白血球數或紅血球沈降率上昇,而血鈣及白蛋白則暫時下降,當臨床上合併有發燒的症狀時,必須與感染症鑑別診斷。可能會因為疾病造成胎盤功能不良、而增加胎兒致病或死亡的風險。嚴重時需以口服類固醇來治療,另外要注意皮膚與系統性感染症導致敗血症,或低血鈣合併癲癇等併發症的發生。

5.孕期肝內膽汁鬱積(Intrahepatic 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
又稱為懷孕癢疹(prurigogravidarum)其特色為全身癢感但無原發性皮膚病灶。多發生高齡產婦或多產婦的末期妊娠,初期可能只有局部或夜間癢感。目前對於ICP之發生原因沒有定論,但可能造成孕婦、甚至胎兒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可能增加孕婦膽結石的發生率,也可能因為胎盤缺氧而增加胎兒窘迫、死產或早產的風險,嚴重時可能合併孕婦維生素K缺乏,需小心子宮或顱內出血的危險。治療首重控制癢感,可使用保濕乳液、口服抗組織胺或局部止癢劑等來改善症狀,雖然可以嘗試以cholestyramine及ursodeoxycholicacid改善較嚴重膽汁鬱積,但臨床安全性資料仍不充份,處方時必須小心。

上述的懷孕相關皮膚疾症中,有些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胎兒影響,例如妊娠類天皰瘡、膿皰型乾癬,一旦臨床上出現了疑似診斷的個案,應該轉介到皮膚科做進一步的切片診斷,給予適當的產前照護與治療,以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其他如皮膚癢疹或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等,雖然較為常見,但通常對胎兒沒有影響。大部分的準媽媽會因為害怕藥物對於胎兒造成副作用,而隱忍這些皮膚症狀,但目前醫學上用以治療妊娠搔癢症的藥物,都是相當安全的。建議一旦出現了相關的皮膚症狀,還是應該儘快就醫,經由醫生仔細的檢查、做出正確的診斷、給予安全的用藥,才能確保胎兒健康,讓準媽媽們舒適地度過懷孕的階段。
本文作者:台中榮總婦產部總醫師 黃佩真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