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造血幹細胞驅動達標! 70歲晚期淋巴癌患者順利移植

一名70歲高齡企業家,因皮膚出現多處丘疹前往就醫,確診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NHL)第四期,之後展開化學治療,但化療副作用讓他難以忍受倍感艱辛。為達到較高的治癒機會,醫師建議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但化療的陰影讓病人相當猶豫,與醫師討論後決定使用全新機轉造血幹細胞驅動劑(plerixafor),成功驅動足量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後2周即出院,經追蹤病灶全數消失,至今復原狀況良好。

根據99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非何杰金氏淋巴癌(NHL)每年新增病患約2,082人,多發性骨髓瘤(MM)每年新增約502人i,發生率高居台灣血液癌症排名的第一、三名i,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可有效改善部分患者存活期,而移植成功的首要關鍵在於收集足量的造血幹細胞。據統計指出,有10%∼25%的患者,使用第一線驅動劑後仍無法收集足量幹細胞,因此被迫放棄移植。2013年12月中央健康保險署已核准給付全新機轉造血幹細胞驅動劑(plerixafor),於一線驅動失敗患者使用,可有效幫助逾七成以上患者成功收集到足量的幹細胞iii,重拾人生希望。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可有效延長存活期高達六年ii
台灣移植人數僅是美國的十分之一!
據2013年國際血液及骨髓移植登錄中心(CIBMTR)統計指出,美國每年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人數前一、二名分別為多發性骨髓瘤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癌,而使用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至少三成以上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患者與超過半數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皆可有效延長存活期達六年ii。

臺大醫院內科部骨髓移植病房主任唐季祿醫師表示:「在美國,50%以上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皆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而在台灣,卻僅有八分之一的患者接受移植,一年的移植人數僅是美國的十分之一。造成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國內民眾對於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接受度較低,使患者可能失去延長存活的機會。」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成功驅動"是關鍵!!
第一線驅動成效不佳 再次驅動失敗率逾七成!恐被迫放棄治療!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功關鍵為,必須先從病患周邊血液中收集到每公斤200萬顆造血幹細胞。唐季祿醫師進一步說明:「據統計指出,使用現行健保給付的第一線造血幹細胞驅動方式,仍有2成5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癌與近1成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初次使用後成效不彰iii,無法收集足量造血幹細胞供移植使用,而再次使用驅動失敗機率更逾七成,使得病患被迫放棄移植!」

第二線全新機轉造血幹細胞驅動(plerixafor)通過健保給付
至多助癌友省67萬藥費,有效幫助七成以上患者成功再次驅動iii 
臺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廷醫師表示:「不同於傳統一線驅動方式,使用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搭配二線全新機轉造血幹細胞驅動劑(plerixafor),利用高度專一性藥物阻斷CXCR4受體讓造血幹細胞與骨髓間質分離,即可促使足量的造血幹細胞釋放至周邊血液中進行收集流程。」在歐美國家甚至有擴大造血幹細胞驅動劑(plerixafor)適用對象的臨床研究。

林建廷醫師也進一步說明:「據研究指出,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搭配全新機轉造血幹細胞驅動劑(plerixafor)可有效協助七成以上患者成功再次驅動iii,順利收集每公斤200萬顆造血幹細胞以進行後續移植,現在健保已有給付,至多可為病患省下近六十七萬醫療費用,大幅減輕病患經濟負擔。」

70歲晚期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患者使用全新機轉造血幹細胞驅動劑(plerixafor) 成功驅動 順利移植 復原狀況良好!
一名70歲男性企業家因皮膚多處出現丘疹,隨後確診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第四期,經初步化療後,決定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並且使用全新機轉造血幹細胞驅動劑(plerixafor)搭配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作為驅動方式,2次收集總數高達每公斤300萬顆以上造血幹細胞,為標準值(每公斤200萬顆造血幹細胞)1.5倍之多,患者術後2周即出院並返回工作崗位,經追蹤病灶全數消失,復原狀況十分良好。林建廷醫師表示:「根據過往臨床經驗,年長患者普遍較難成功驅動造血幹細胞,因此對於此病患能有這麼好的驅動效果感到相當滿意!」


【備註】iiii
健保署已於2013年12月核准全新機轉造血幹細胞驅動劑(plerixafor)之健保給付,患者符合條件,即可申請使用:
1.限用於須施行自體移植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或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但驅動不佳者。為至少使用一療程之 G-CSF 合併化學治療的幹細胞驅動治療 , 收集數量每公斤體重造血幹細胞﹝CD34+﹞細胞少於2百萬個才可申請使用。
2.須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原則上使用不超過2天。 
3.使用第2天應確實計算療程中已收集之 CD34+細胞總數,若仍未達每公斤體重2百萬個造血幹細胞﹝CD34+﹞細胞,方得再使用 1 天。



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小檔案

●非何杰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s Lymphoma;NHL):
◎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每年約新增2082名患者,為台灣血液癌症發生率排名中第一名。 
◎真正發病原因不明,但免疫力較差、遺傳或病毒感染皆為可能引起淋巴癌的原因。且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容易被忽略。 
◎國人癌症死因排名於男性為第9位,女性為第10位。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
◎多發性骨髓瘤平均每年新增502名患者,居台灣血液癌症發生率排名中第三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通常好發於中老年人。 
◎初期症狀多為骨頭莫名疼痛、貧血、骨折、高血鈣、腎功能異常…等。 
◎國人癌症死因排名佔男性第16位,女性第19位。


i 衛福部99年癌症登記報告p.270
ii2013年國際血液及骨髓移植登錄中心﹝CIBMTR﹞統計報告slide5、6、8、41、44
iii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08;14(9):1045-1056
iiii全新機轉造血幹細胞驅動劑健保資料 https://www.nhi.gov.tw/information/BBS_Detail.aspx?menu=9&menu_id=545&bulletin_id=1927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