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前足部變形疼痛的隱形殺手─拇趾外翻


阿珠一臉愁容一跛一跛走進診間,不只是雙腳平常最愛的閃亮高跟鞋已經塞不進去,連走路都會感到腳部痛到不行,起初以為只是大姆趾磨破皮不以為意,想不到紅腫及變形越來越嚴重,然而,怕痛的她因為聽朋友去手術後的生活不便,一直不願就醫處理,現在連大姆趾都已經完全跟第二腳趾重疊在一起了,別說是高跟鞋,連穿著拖鞋都嫌難看。

拇趾外翻是人的前足部最常見的變形問題,不僅造成外觀上的困擾,更會使買鞋和走路變成一件辛苦的事。同時,隨著時間變化,更可能造成前足部的疼痛(蹠痛)或是硬皮的出現。

拇趾外翻平均出現的年紀大約在三十歲左右,但事實上,也有約兩成的人在成年之前就發生。而其中以女性較多,超過八成的人雙腳都出現,而且會越來越嚴重。有家族史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尤其若是母親有拇趾外翻,小孩也會有較高比例出現此問題。雖然一直有各種文章探討它的病因,但目前我們所知仍然有限。目前已知的原因中,除了像常穿高跟鞋這類楦頭小的鞋子外,長時間的站立也可能是成因之一。在我們臨床所見的經驗來看,有許多求診的病患都在中年以上,很少穿高跟鞋,甚至近幾年來,男性的求診比例也相對提高了,總而言之,拇趾外翻的成因仍然有許多謎團等待研究。

以症狀來說,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拇趾內側因長時間磨擦造成的發炎紅腫痛(要小心跟痛風做鑑別診斷),第二腳趾底部的疼痛或是硬皮的出現,或是因為拇趾變形推擠造成第二趾的變形甚至脫臼等等,雖然不像許多慢性病一樣需要長期吃藥或是會造成全身性的併發症,卻是每天每一步都是痛,影響生活品質極大,加速足部退化問題,可以說是小病造成大問題。

拇趾外翻的診斷除了外觀的變化之外,需以X光來看,一般而言,若是第一蹠趾角度大於15~20度,或是第一第二蹠骨角度大於9~11度,就可以診斷為拇趾外翻,也可能合併趾部的變形;然而,角度的大小常常跟臨床上的症狀沒相關聯。舉例來說,有許多人看起來變形很嚴重,但卻一點也不痛,也有人外觀看來很輕微,卻是紅腫痛到無法忍受。

治療的方法也是千變萬化,在症狀出現的初期,可以換穿寬楦頭的鞋子,使用外翻矯正襪、矯正墊,或是蹠部墊等等,若有紅腫發炎狀況,再加上藥物的治療及一些足部運動的輔助通常可以改善。然而,這些保守治療的方式只能緩解症狀,而且許多坊間的拇趾外翻護具不一定真正符合症狀上的需求;一般而言,若要矯正拇趾的變形,還是需要手術的幫助。針對拇趾外翻,單單是手術方式就有百種以上,從週邊組織的鬆緊度調整、微創手術,到各式切骨矯正,甚至是關節固定都是選項;有時候配合臨床上的症狀,臨近的腳趾也需要做手術處理才能避免後續問題,所以若有拇趾外翻,仍建議要到專業骨足踝專科醫師的門診做評估才知道如何依照病情,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式。

從前因為各種醫材不夠進步,術後大多需要石膏固定,鋼針外露造成生活上許多不便或是感染,而目前由於已經有鈦合金的固定螺絲,加上減壓鞋墊的使用,手術後不僅可以不需石膏固定,待傷口疼痛改善後即可以正常行走,手術一般採全身麻醉,住院約三天即可出院,且未來也不再需要進開刀房移除骨釘。大多數病友在手術兩個月後,配合外翻襪的保護,都可以感到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阿珠在骨科醫師解釋及評估後,決定先接受右側的矯正切骨手術,手術後回到門診追蹤表示,雖然現在為了不要復發不再穿高跟鞋,但是穿著一般鞋子已經可以四處逛街,墊腳尖或小跑步都沒問題,穿著涼鞋也不怕受人異樣眼光。最重要的是疼痛大幅改善,現在催促醫師趕快進行左腳手術好讓她可以趕快回復年輕時的美足風采。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足踝專科醫師 蘇錦宏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