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拚命工作卻換來健康危機!過勞6大警訊你中了幾項?這些症狀別再忽略

作者 / 張中維藥師

近年來,過勞問題在台灣社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台灣,許多上班族將加班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誤以為「拚命工作」等同於負責任。然而醫學研究與職業安全實務早已指出,長時間的勞動與高壓力的工作環境,正是引發腦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也就是俗稱的「過勞死」元凶之一。

什麼是過勞?醫學與法律的不同解讀

「過勞」並非一個醫學診斷名詞,而是指長期身心超載後引起的各種健康問題。根據勞動部職安署發布的《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認定指引》,當工作負荷成為促發腦血管(如:腦出血、腦梗塞)或心臟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發病的關鍵因素,即可認定為職業病,依法申請勞工保險給付。

在醫學觀點中,這類疾病屬於「個人疾病惡化型」,即便個人原本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若因工作壓力導致疾病明顯惡化,仍可視為職業誘發疾病。

誰是高風險族群?六大工作型態須警覺

根據台灣與日本制度的經驗,以下六類工作型態被視為過勞的高危險族群:
  • 長時間工作者:每月加班超過100小時,或連續2至6個月月平均加班超過80小時。
  • 輪班與夜班工作者:日夜顛倒的作息打亂生理時鐘,造成長期疲勞。
  • 高精神壓力工作者:如責任重、需獨自決策或頻繁面對突發事件的職位。
  • 經常出差者:長途交通、時差適應與不穩定作息皆會加重負擔。
  • 異常工作環境者:如高溫、噪音、粉塵或其他有害環境。
  • 遭遇重大異常事件者:例如目擊災難、遭受暴力威脅或同事猝死等。

睡眠與健康:過勞的關鍵預警指標

睡眠時間與心血管健康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已獲得多項流行病學研究與職業醫學實證支持。人體在睡眠期間,心血管系統進行休整與修復,若長期睡眠不足,將導致交感神經持續活躍、血壓升高、心跳不穩定等生理變化,增加動脈硬化及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根據我國《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認定指引》,每日睡眠少於五小時被視為重要的危險訊號。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指出,若每月加班超過100小時,可合理推估勞工每日平均睡眠時間少於五小時,進而視為與腦心血管疾病促發具「極強相關性」的工時標準。此標準來自日本職業病認定制度的經驗,也反映出睡眠不足與疲勞累積的因果關係。

此外,慢性睡眠不足會加重自主神經失調,削弱免疫力、加速內分泌失衡,進一步影響血糖、血壓與血脂的穩定。這些都是導致高血壓、心肌梗塞及中風的重要誘發因素。換言之,若長期處於「工作時數過長、休息時間不足」的狀態,即便原本沒有明顯的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因為生理機制崩潰而猝然發病。

因此,睡眠時間不僅是生活品質的指標,更是工作負荷是否過重的醫學證據。當每日睡眠時間持續低於五小時,且伴隨持續性疲勞、情緒不穩或胸悶、心悸等警訊,應高度懷疑是否已進入過勞的危險階段,建議及早尋求職業醫學評估與適當處置。

預防過勞從自我健康管理做起

儘管過勞背後往往涉及勞動制度與職場文化等結構性問題,但個人仍可從自我健康管理著手,降低因過勞導致健康惡化的風險。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幾項關鍵行動,有助於提升對身體狀況的敏感度,及早預防職業性疾病的發生。

首先,維持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是保護心血管與神經系統健康的基礎。建議成人每晚至少睡滿六至七小時,並避免長期熬夜或不規律作息,尤其是輪班或夜班工作者,更需安排充足且穩定的休息時間,以恢復身體機能。

定期健康檢查亦不可忽視,特別是針對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這三項俗稱「三高」的指標。這些慢性疾病是腦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唯有及早發現、妥善控制,才能避免過勞與潛在疾病形成交叉風險。
適當運動與壓力調適同樣關鍵。適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有助於情緒穩定與壓力釋放。此外,深呼吸、冥想、正念練習等身心放鬆技巧,也能有效緩解職場帶來的心理壓力。

在工作上,若出現持續疲憊、頭痛、胸悶、失眠、注意力難以集中等警訊時,切勿輕忽。不忍耐身體警訊,早期就醫診斷,是避免嚴重職業疾病惡化的關鍵。許多過勞個案在發病前都曾出現身體不適,但礙於工作壓力或忽視警訊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最後,若工作負荷明顯超出個人可負擔範圍,應主動與主管溝通工作量與安排。適時調整排班、分配任務,並提出合理的工作協商,有助於避免陷入長期過勞的惡性循環。對雇主而言,重視員工健康與適當工時管理,反而有助於提升整體職場效率與穩定性。

覺自己快撐不住了?你可以尋求協助

當身體與心理發出警訊,感覺自己已經接近極限,請不要再一味忍耐。過勞並非意志力薄弱的象徵,而是一種需要被正視與處理的健康危機。若出現以下症狀,如持續性疲勞、胸悶、頭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易怒、心悸等,應高度警覺可能與過勞有關,建議立即就醫,接受專業診斷與評估。

目前全台已有多家設有「職業醫學科」的醫學中心,提供針對工作相關健康問題的整合性醫療服務。這些醫療團隊具備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能從工作負荷、工作環境與個人健康條件等面向進行深入分析,協助確認是否符合「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的認定標準,並針對個案提供客觀建議。

此外,台灣各地的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亦提供以下服務:
  • 工作相關症狀的專業醫療診斷與轉介
  • 勞工健康檢查與疾病預防諮詢
  • 職業病申請與職災保險給付權益說明
  • 職場復工協助與調整建議
  • 法律諮詢與勞資爭議輔導

這些中心由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委託設立,整合醫療與勞工系統資源,是勞工尋求幫助的重要窗口。若無法自行判斷身體狀況是否與工作負荷有關,也可透過防治中心的個案管理服務,獲得一對一的專業協助。

身體是工作的本錢,健康更是無可取代的資產。如果覺得自己已經無法負荷,不必獨自承受。及早尋求幫助,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行動,也是邁向身心健康的第一步。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