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頭暈眼花只是小問題?姿態性低血壓不可輕忽!5大警訊告訴你該不該就醫檢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姿態性低血壓又稱為站立性或直立性低血壓,是指當人體從平躺變成站立時,因血壓調節不及而產生的短暫血壓下降。臨床上定義為站立後三分鐘內,收縮壓下降至少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下降至少10毫米汞柱。


這種情況常見於年長者,尤其是75歲以上族群,盛行率高達三成。除了年齡因素,服用某些藥物、神經系統退化、慢性疾病等也都是誘發因素。

為什麼會發生姿態性低血壓?

當我們站起來時,重力會使約500至1000毫升的血液往下肢與腹腔集中。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啟動「壓力反射」來收縮血管、提升心跳速率,以維持腦部血流供應。但若這個調節機制失靈,就可能導致姿態性低血壓。


姿態性低血壓常見的誘發原因可分為兩大類:

神經性

這類主要與自律神經功能失調或退化有關,常見於以下情況:

  • 巴金森氏症、多系統萎縮
  • 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
  • 類澱粉沉積症
  • 自體免疫性神經病變
  • 遺傳性自主神經失調

非神經性

與血容量不足或藥物有關,常見於:

  • 服用利尿劑、降血壓藥、抗憂鬱藥
  • 脫水、貧血、急性出血
  • 長期臥床、營養不良、維他命B12缺乏

有哪些症狀需要留意?

姿態性低血壓的症狀通常在體位改變時出現,特別是在早晨起床、夜間如廁、或餐後這些時間點更為常見。因為這些時間血壓容易波動,若調節不及,便可能引發一連串身體不適。


姿態性低血壓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突然的頭暈、眼前發黑、視線模糊,甚至心跳加快、胸口悶脹、噁心或感覺無力。若情況較嚴重,還可能出現短暫昏厥,增加跌倒風險。


部分老年人因神經系統反應較慢,姿態性低血壓可能不會以典型頭暈表現,而是以不穩的步態、講話不清、反應遲鈍、甚至無預警跌倒來呈現。有些長者可能在家中夜起如廁時跌倒,造成骨折或頭部撞傷,而這些傷害背後常與未被察覺的姿態性低血壓有關。


更嚴重者,若血流供應中斷時間過長,可能誘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因此,一旦發現自己或家人有上述情況,尤其是反覆出現,應儘早就醫評估,以確保身體狀況不被忽視。

姿態性低血壓需要就醫嗎?

雖然姿態性低血壓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只是暫時的不適,但若反覆發生,應提高警覺並適時就醫評估。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提醒,若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建議主動就醫進行檢查:

  • 反覆出現症狀:如每當站立、起身或變換姿勢時就出現頭暈、眼花、甚至跌倒等現象。
  • 已有慢性疾病病史:例如糖尿病、自律神經失調、巴金森氏症等,這些疾病可能造成神經調節功能異常,增加發生風險。
  • 正在服用可能影響血壓的藥物:如利尿劑、降壓藥、抗憂鬱劑等,需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調整劑量或更換用藥。
  • 發生過不明原因的昏倒或跌倒:尤其是在清晨、夜間或餐後等特定時間點,應排除是否與血壓調節異常有關。


醫師通常會進行「體位變換測試」,觀察個體在仰臥、坐姿與站立三個體位下的血壓與心跳變化。此外,視情況可能安排血液檢查、心電圖、自律神經功能評估等進一步檢查,以釐清症狀背後的真正原因。


提早診斷與處理不僅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更能有效預防跌倒與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姿態性低血壓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姿態性低血壓的治療目標為減少症狀、預防跌倒並維持生活品質,方式可分為非藥物與藥物治療兩大類。

非藥物方式(生活調整為主)

  • 充足水分與鹽分攝取:每日建議攝取1.5至3公升水與6至10克鹽,但有心腎疾病者須先諮詢醫師。
  • 漸進式起身:從躺到坐、從坐到站都需緩慢進行,中間休息3~5分鐘。
  • 起床前先運動下肢:如踩腳踏車動作、抬腿、蹲下站起。
  • 避免高溫、久站與用力解便。
  • 抬高床頭:將床頭墊高30至45度,能減少夜間利尿與清晨血壓波動。
  • 穿著彈性襪或腹部束帶:協助血液回流。

藥物治療

當非藥物效果不佳時,醫師會視情況開立藥物,例如:

  • Midodrine:促進血管收縮
  • Fludrocortisone:增加腎臟對鈉和水的在吸收,增加血容量
  • Droxidopa:提升去甲腎上腺素濃度,以增加血壓


須特別注意這些藥物可能引起夜間高血壓、低血鉀或水腫,需在醫師監控下使用。

警覺姿態性低血壓,才能避免嚴重併發症

姿態性低血壓雖常被誤認為是單純的「一時頭暈」,但實際上可能隱藏著神經退化、自律神經異常、或藥物副作用等健康警訊。尤其對長者而言,姿態性低血壓與跌倒、骨折甚至住院風險密切相關。


若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並在醫師指導下調整生活習慣與藥物治療,以維護自身安全與生活品質。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