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新生兒報報:【造成寶寶黃疸的原因】!

文�嘉義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任 李紋麗

造成新生兒黃疸的原因

○生理性黃疸:

 足月兒在出生2∼3日膽紅素達到高峰,一週後就看不到了,兩週後
 即降至正常值以下,而早產兒在出生後5∼6日,膽紅素達到高點,
 兩週後消失,出生3∼4週後降至正常範圍以下。

○母乳與黃疸:

 早發型(breast feeding jaundice)
 餵母乳的嬰兒在出生4∼7日時,其間接膽紅素最高(可能比非母乳
 哺育者還高),因此純母乳哺育的嬰兒在出生頭幾日,攝取之水分與
 熱量不足,並且增加腸肝循環所致。改善之道只要增加餵母乳次數及
 奶量即可降低黃疸。

 遲發型(breast milk jaundice)
 約有三分之一餵母乳之嬰兒在出生第三星期仍有黃疸,可能因母乳中
 某成分會抑制膽紅素的結合作用,其解決之道在於停餵母乳1∼2天
 ,即可使黃疸迅速降低,之後再重新餵食母乳;也有些新的研究報告
 指稱根本不須停餵母乳,只要等它慢慢下降,因為餵母乳而造成之黃
 疸極少變成核黃疸。

○病理性黃疸:

 通常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總膽紅素每日增加超過5mg/dl、
 足月兒超過13mg/dl,早產兒超過15mg/dl,直接膽紅素超過
 1.5-2mg/dl、足月兒黃疸超過一週,早產兒黃疸超過兩週,
 均可視為病理性黃疸。


產生原因

○ABO血型不合

 20%的母親語胎兒血型不合,其中5%具有臨床上的溶血疾病,
 通常發生於第一胎及O型母親而A或B型胎兒,
 此因少數O型母親的抗B抗體屬lgG,
 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破壞紅血球,但情況並不嚴重。

○Rh血型不合

 Rh抗原有C、D、E、c、d、e 等,白人常見母親D(-)而胎兒D(+),
 但國人常見的卻是E及c,可是一般產前檢查卻只有針對D而已,
 慶幸的是國人Rh不合的情形很少見。

 Rh陽性胎兒之紅血球在生產過程中會進入Rh陰性的母體內,
 刺激母體產生抗體,而當第二胎Rh陽性胎兒生產時,
 抗體又進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破壞紅血球造成黃疸,
 往往出生第一天就須作一次或以上的交換輸血治療,
 嚴重者更造成核黃疸或胎兒水種,而危及性命;
 在臨床上若有酸血症、低血糖、缺氧或膽紅素快速上升時,
 應提早作交換輸血治療才是。

○ABO的保護作用

 若Rh陰性母親生下Rh陽性嬰兒,且同時又有ABO血型不合,
 則嬰兒之紅血球進入母體,在未能產生Rh抗體前早已被母體的抗A、
 抗B抗體所破壞,因此其下一胎之溶血反應也會減少許多。

○其他的膽紅素產生過多之情形

 如:G-6-PD(即蠶豆症)、紅血球過多症、血種塊(如產瘤)、
 Vit K缺乏引起之貧血、幽門狹窄等增加腸肝循環之狀況。

○膽紅素排泄不良

 如:家族性非溶血性黃疸(Cigler-Najjar症候群)、半乳糖血症、
 甲狀腺機能過低症、糖尿病母親生下之嬰兒、早產兒、哺育母乳、
 阻塞性黃疸(如先天膽道閉鎖、總膽管囊腫等)。

○膽紅素產生過多及排泄不良

 如:敗血症及子宮內感染。

○核黃疸Kernicteru:

 游離的未接合膽紅素會通過腦血管屏障(BBB)造成腦損傷,
 出生5∼7天發生厭食、嗜睡、尖銳哭聲、無力、嘔吐、不安、
 甚而張力過強、角弓反張、痙巒、肺出血等,若存活下來會有神經、
 精神心智發育受損的現象。據統計,膽紅素超過25-30mg/dl者,
 有1/3造成核黃疸。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